bsp; 念烛站起身,高举断剑,声音穿透时空:
>“今日,我不求超脱,不求永生,唯愿自此之后??
>天下姐妹不必分离,
>父母子女无需诀别,
>所有牺牲,皆出于自愿而非逼迫,
>所有爱,都不再成为诅咒!”
断剑刺入地面,水晶棺轰然碎裂。遗骸化作流光,融入她的身体。星核暴涨,与九颗陨铁共鸣,整个岛屿剧烈震动。天空裂开一道缝隙,银河倾泻而下,形成一条通往星辰的阶梯。
有人惊呼:“她要升天了吗?”
苏砚却摇头:“不,她是把属于人间的东西,还给人间。”
七日后,岛屿消失,仿佛从未存在。念烛归来,身形略显憔悴,但眼神清明如初。她带回一块新的碑石,置于书院中央,上面只刻八字:
>**“心灯不熄,归途即安。”**
她不再提“双生”,也不再讲“命格”。但她新增一门课程:“**普通人如何改变世界**”。
她说:“伟大并非出身高贵,而是在平凡生活中坚持做正确的事。哪怕只是教一个孩子识字,救一个垂死之人,或者在风雨夜里为陌生人留一盏灯??这些都是在点亮文明的火种。”
几年后,朝廷派遣使者前来,欲封她为“国师”,赐宅京师,享万民敬仰。念烛婉拒,仅回赠一封信:
>“我不属于庙堂,也不属于传说。
>我属于每一个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人。
>若真要纪念我,请善待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女子与孩子。
>那才是对我最大的尊重。”
使者归去,朝野震动。民间却悄然兴起一股新风:越来越多的女孩走进学堂,妇女开始组建互助会,甚至有边陲村落自发修建小型灯塔,夜晚点亮,象征希望不灭。
又逢清明,阿星已长大成人,成为书院最年轻的讲师。她在课堂上朗读一首新写的诗:
>昔闻命运如铁链,
>锁尽人间骨肉缘。
>今见灯塔照沧海,
>方知心意可移天。
>不拜神佛不求仙,
>惟愿此身燃烈焰。
>若有一日光尽时,
>化作风雪护春烟。
学生们齐声诵读,声震山海。
当晚,念烛再次翻开《守夜录》,写下最后一章:
>“我曾以为复仇是解脱,后来才明白宽恕才是出路。
>我曾渴望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却发现,真正的力量在于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却依然选择前行。
>这本书不会流传千古,也不需要被人记住。
>只愿某一天,某个孩子在翻阅旧书时,能轻声说一句:‘原来从前有人这样活过。’
>那就够了。”
合上册子,她走到窗前。海上风平浪静,一轮圆月倒映水中,恰似当年初登灯塔之夜。
不同的是,如今的她不再孤独。身后,是读书声琅琅的书院;前方,是千帆竞发的新时代。
她轻轻抚摸阿烛的军刀,低语:“姐姐,你看,我们都做到了。”
刀锋微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