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嘴。
陈秋铭和王春雨对视一眼,都心照不宣地笑了。年轻男孩的那点小心思,昭然若揭。
“行了,一起坐吧。”陈秋铭示意他们坐下,四人便在看台前排坐了下来。
晚风吹拂,带来了青草和塑胶跑道的独特气味,混合着远处隐约的音乐声和青春洋溢的喧闹声,构成了大学校园夜晚特有的氛围。
陈秋铭看着跑道上不断掠过的人影,忽然指着一个正独自快步走的男生说:“那个男生看着有点眼熟,是咱们班的吗?”
靳皓顺着方向看去:“哦,那是谷江河。他几乎每天都来,就自己一个人绕着外圈快走,雷打不动。”
“坚持锻炼是好事。”陈秋铭点点头。
王春雨轻声问:“他总是一个人吗?不太合群?”
博川接话道:“谷江河性格是有点独来独往,不太爱说话,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或者运动。我们叫他一起打球他都不太来。”
陈秋铭看着谷江河独自坚持、心无旁骛的背影,若有所思。他转而问靳皓和博川:“我看你们倒是挺会找乐子。不过,除了这样看看风景……呃,陶冶情操,就没想过去参加点什么社团活动?大学里社团那么多,找点自己感兴趣的,既能玩又能学东西,还能认识新朋友,不比干坐着强?”
一听这话,靳皓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撇了撇嘴:“铭哥,您刚来不知道。咱们系……唉,潘主任那边卡得死。他不喜欢我们搞这些‘花里胡哨’的活动,说那是‘不务正业’,分散学习精力。恨不得我们除了上课就是上自习。”
博川也抱怨道:“就是!系里那个辩论社,还是因为能锻炼专业能力,江主任力保,才勉强留下来的。就这,潘主任还老想着找机会给它缩编或者停掉呢。其他社团想都别想,根本不让成立。”
“还有这种事?”陈秋铭的眉头皱了起来,“大学不就是应该百花齐放吗?我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光院级社团就一百多个,什么话剧社、动漫社、骑行社、航模社……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的。那才叫大学生活,精彩得很!照你们这么说,这大学不上得跟高中似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王春雨在一旁赞同地点头,以她专业的口吻补充道:“陈老师说得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经历,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能力培养和社交拓展至关重要。这被称为‘第二课堂’,其育人功能很多时候并不亚于第一课堂。不能仅仅为了便于管理,就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的需求。一所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很容易变成只会读书的‘工具人’,这是教育的失败。”
靳皓和博川听得连连点头,脸上写满了“深得我心”的表情。
“可是潘主任说了算啊……”靳皓无奈地耸耸肩。
陈秋铭望着体育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听着耳边充满活力的声响,再对比靳皓、博川话语中透露出的压抑和无奈,心中那股不平之气又升腾起来。这种僵化保守的管理理念,与他所追求的教育图景背道而驰。
第二天一早,陈秋铭就来到了系主任江芸的办公室。
“江主任,我想跟您反映一个情况,也提个建议。”陈秋铭开门见山。
“哦?秋铭老师你说。”江芸放下手中的笔,示意他坐下。
“我最近观察和了解到,我们系学生的课余生活非常单调,几乎被限制在了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之间。除了学习,缺乏必要的文体活动和社团锻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陈秋铭语气恳切。
江芸若有所思:“这个问题我也隐约注意到了。最近我翻看《龙城教育报》,恰好看到一位知名教育专家撰文,专门强调了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第二课堂’作用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