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陈胜在传真中详细分析了IBM PC的配置、价格和市场反响,并急切地请示:“英特尔和微软的联盟势头强劲,AMD是否应立刻推出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应对?还是专注于为其他兼容机厂商提供处理器?”
何雨柱回复:“先行尝试与IBM接触,探询其对我们AMD处理器的采购意向;同时,加速AMD自有品牌个人电脑项目的研发,务必在性能、兼容性和价格上找到优势点。专利壁垒和法律风险评估要前置,准备好应对一切挑战。”
正如何雨柱所料,IBM拒绝了AMD的橄榄枝,其与英特尔的联盟稳固。
然后何雨柱就在北美市场上丢了一个重磅炸弹,一个月后,AMD正式发布了其第一代个人电脑AMD1981-1,采用了性能更优的自研处理器和经过优化的操作系统ADOS,价格比同等配置的IBM PC低约15%。
市场初期的反响令人振奋,订单涌入,尤其来自那些对IBM高价策略不满的教育机构、中小企业和部分政府采购部门。
当然,风暴也紧随而至,英特尔首先发难,一纸诉状将AMD告上法庭,指控AM8088处理器侵犯其多项微代码与架构专利。
接着各大媒体上,开始出现“AMD兼容性存疑”、“稳定性不及IBM”的评测报告。
紧接着,一些与IBM关系密切的渠道商开始拒绝向AMD供货。
战火,从整机市场迅速蔓延到了处理器领域,然后是其他领域。
“老板,下一步我们怎么做?”
何雨柱就是想看看,他打破了一家独大的格局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现在他看到了。
“我们第二代产品什么时候可以发布?”
“已经在量产了,第一代生产的很少,现在只有下单我们才做。”
“那就发布第二代,我倒要看看他们怎么打,专利都没问题吧?”
“没问题,基本上绕过了英特尔的核心技术专利,架构上也跟他们不同。”
“兼容性呢?”
“可以兼容。”
“好,那就发,看看会怎么样!”
“明白。”
1981年的圣诞节前AMD抛出了杀手锏,升级版AMD1981-2发布,其性能远超IBM-5150,尤其是存储方面,价格只比AMD1981-1高了10%。
市场反应是爆炸性的,APPLE和IBM的高价策略一直都被用户吐槽,现在有了性价比如此高,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北美几家主流科技媒体在评测后,也给予了“性能强劲”、“物超所值”的评价。
英特尔在AMD1981-2发布后的第七天,就向加州地方法院提交了补充诉状,指控AMD新处理器中使用了英特尔的的核心微代码架构,侵犯了其多项核心专利。
他们要求法院立即颁布禁令,禁止AMD1981-2的销售。
几乎同时,IBM也出手了。
他们并未直接起诉,因为专利不在他们手上,但他们的招数更阴损,他们是向其庞大的供应商网络施压。
结果就是,数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包括一家重要的内存芯片厂和一家电源模块供应商,以“产能不足”或“需要优先保障现有大客户订单”为由,通知AMD将大幅削减甚至暂停供货。
压力很快就传导到了AMD内部,公司员工由产品成功的喜悦和兴奋,变成了担心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