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州经略司。
章楶在西夏大军出现在平夏城时,就已将泾原路的情况反馈西北各经略司,也指出极有可能平夏城才是主攻点。
如果说西夏大军来袭,各地还有观望待定的情绪,当西夏部分昼夜围攻平夏城时,西夏的主攻点就再无疑问。
开封枢密院的军令传了过来,环庆路就近州府支援泾原路,各路州府没接到增援命令的出击西夏。
对于这个军令,章楶异常欣慰,这是弹性防御的思路,这也是大宋后方枢密院正视战事展。
一味的防御会让各地处处漏洞,西夏大军南下一路,其他各路一样处处破绽,这时候其他各路要敢于出击。
章楶不知道这个军令在政事堂还是有过争论,枢密院担心平夏城会有闪失。
官家赵煦的答案异常冷静:“平夏城丢不丢章楶在那里会承担职责!”
章惇的答案更是冷血:“哪怕平夏城真丢了,其他各路推出去占据更多的点。
明年有的是机会再修一个平夏城。”
他的答案还给章楶解了套。
这就是政治,按章惇的答案平夏城战败是一个战略整体,以平夏城换更多推出去的点,战略是成功的。
如果其他各路经略司这种机会都推不出去,要追究责任的也是各路经略司,你不能指望泾原路一路就能抗住小梁太后“百万大军”
。
章楶除去泾原路聚集的两万余人增援队伍,后方秦凤路有两万余人已经北上汇合。
熙河路给与章楶的回复是他们出兰州,不会有增援部队过来。
枢密院给他们的军令是酌情派出援兵,北出却是必须执行。
章楶明白现有支援兵力厚度是不够的,除非他把折可适和郭成两支精锐骑兵也拉上,这又是他不愿意的。
西夏号称百万,攻入没烟峡的怎么都有三四十万人,西夏大将妹勒已经在平夏城南面出现准备打援,这是他们有心来一场硬战。
……
环庆路兵马总管孟元否决了环州前出的打算,理由是虾蛤寨虽然是佯攻点,但西夏在韦州防御肯定严密,佯攻也得有军队,环庆路的机动力量西援。
将门联姻一定会存在,山头林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有,因为每个家族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的利益。
比如现在这种时候。
环庆路集中环州和庆州总计两万余人援救平夏城,交泾原路章楶指挥。
这是一支强军,有环州种朴的种家军,也有庆州的军队,包括刘仲武的禁军,杨志和董平的厢军。
至于环庆路北出西夏的任务,孟元直接交给了定边军的潘易岭。
……
章楶给折可适和郭成的任务是护卫整个泾原路,这是一个没有明确指向性的命令,章楶明白的告诉他们,他会在适当时候让整个渭州精锐包括各路援军北上,那个时候渭州还有泾原路其他州府就靠他们机动守卫,总得有支预备队伍负责整个防区的安全。
亦如当年木波镇,章楶给杨兴武的军令是:“死守平夏城,援军已经出。”
泾原路经略司帅府几个录事参军都在请求加入一线战事,学武年轻人就是如此,看着前方战事如火如荼,让他们一直就这么守在帅府实在有被困住的感觉。
和文官体系出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如此,他们更渴望在一线获取功勋,这是一条更为合适的道路。
特别是折彦质北去折家军以后。
章楶没有理会,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在用人方面本就有独到之处,非进士出身文官往前线派,通文字有谋略的武官一有机会,他就往帅府调。
这是有意识的弥补他们最欠缺的地方。
章楶道:“有机会近距离的观摩一场完整的战事,对你们将来很重要,观摩!
认真观摩!”
关于刘光世、吴玠这类小辈,刚过易折,他就是如此想。
在章楶的庙算中,西夏这一战其实败局已定,从他们选择攻击平夏城那时候起,甚至能追溯到去年西夏让大宋筑起了这个平夏城,他所虑的是大宋能在这场战事中赢下多少。
平夏城最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它的存在会威胁西夏最重要的龙兴之地,最差的状况平夏城被攻破不再存,渭州还在这里,泾原路不会崩盘,那西夏能拿到的东西根本不多。
章楶实在不觉得其他几路经略司会在这一战中没有一点动静,鄜延路和熙河路现在就在蠢蠢欲动。
换句话,西夏选择了一个防御最坚实的寨子动攻击。
章楶调杨兴武守平夏城,配置的军队与当年的杨家军都有渊源,就是认为杨兴武守得住,或者守住的时间会很长。
历次和西夏的交战,他清楚西夏军队的特点,强势却不持久,特别是受挫后的表现,韧性不高。
平夏城消耗掉西夏军队的士气和战斗意识,后面就是反击时候。
这是他历次作战的经验总结。
章楶疑虑的不过是他手里精锐骑兵如何运用。
泾原路最有效的攻击方向就是没烟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