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华元年,三月二十八,亥时三刻(21点45分)。
大江南,东面临海的松江府,治所华亭县,后世的上海松江区。
东汉三国,东吴大都督陆逊,战功赫赫,被碧眼小儿孙权册封为华亭侯。
南宋以后,大江南就是全国的赋税人丁重地,肩负天下近两成的赋税。
尤其是苏松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钱粮赋税,豪商海商,一点都不比南京差。
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松财赋,独甲于天下。
元朝的时候,华亭县升级为华亭府,松江府,随后又在东南方向,置地上海县。
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如此,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顺治十三年,分华亭县,置娄县。
因此,一个松江府城,就有了两个附郭县,华亭县,娄县,松江府衙,三个官属衙门。
由此可见,这个松江府,在大江南的重要性。
东面是金山卫,面临大海,下面是杭州湾,上面是崇明岛,里面还有纵横交错的漕粮运河。
只要守住了这里,外海的敌人,就甭想登陆,进入江南腹地。
后世,天杀的日寇倭奴,动淞沪大战的时候,就是从金山卫登陆,最后进逼侵占上海。
江浙苏松,明末清初地图
华亭县城,以西10里的地方,也有一个小城池,叫水次西仓(现永丰太仓桥附近)。
这是明朝宣德年间,朝廷整顿税粮,为了保护京城漕粮的安全,特地修建的。
嘉靖年间,沿海的倭寇,屡次进犯,烧杀抢掠,纵火烧毁了这个粮仓。
于是,华亭知县,为了防范倭寇再次进犯,守护西仓漕粮的安全,开始正式营建城池。
新建的西仓,城墙高达一丈八尺(6米),占地600多亩,相当于六分之一的松江府城。
城墙外,还挖了壕沟,宽6丈(18米),深4尺余(15米左右),可行舟。
四面环绕,灌入黄浦江水,类似于护城河,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妥妥的碉堡城池。
往后几十年,逐年扩建,营建了官署,官廒,兵营,最后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城池,松江府的子城。
经过上百年的展,府城与仓城之间乡道,商业繁茂,也变成了商业中心,商铺集市,延绵四五里。
于是,有人称之,繁华松江,十里长街,东有府城,西有仓城。
满清入主江南以后,这个水次西仓,更是存储了整个松江府,一半以上的漕粮,近50万石。
这里的漕帮漕船,押着苏松的漕粮,沿着黄浦江,京杭大运河。
途径苏州,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最后到达通州,北直隶,供应京城鞑子享用。
这个苍城,有四个城门,由一个仓监督,带着100绿营兵镇守,负责日常巡逻。
之前,这里的绿营兵,足足有200绿营兵。
后来,镇守南京的岳乐大将军,一纸令下,抽调大江南的绿营兵,增援湖广泥潭战场。
半年多时间,陆陆续续,抽调了几波,最后就剩下100绿营兵了。
。
。
。
“布谷、布谷、、”
此时此刻,城西,城门外的护城河边上,传出几个布谷鸟声,低沉悠长,又尖锐刺耳。
紧接着,河堤边上,十几个头裹黑布,身穿黑衣劲装的壮汉,纷纷冒头。
一个个背着黑色的防水布袋,圆鼓鼓的,陆陆续续的,开始四肢力,往城门口方向爬去。
在他们身后的堤岸边,还有十几根手腕粗的麻绳,连着河对岸,绷的笔直铁硬。
更多的黑衣汉子,则是顺着麻绳,从对岸泅渡过来,爬上堤岸,继续往城墙下爬去。
同一时间,苍城的南门,北门,也有不少黑衣劲装汉子,干着同样的勾当,匍匐前行。
“咕咕咕、、”
半盏茶时间过去,打头的一拨人,已经贴近了墙脚根。
为的一个壮汉,趴在墙角下,喉结糯动,出另一个指令。
一时间,整支小队,还有身后正在爬行的人,纷纷停下了动作,埋头匍匐,一动不动。
这个领头的壮汉,借着一丝丝月光,抬头瞄着城门楼。
半晌后,等了一会儿,还是现没有什么异动,也没看见一个鬼影子。
于是,钢牙一咬,脸色狠厉,对着左右小声嘀咕道:
“罕甲”
“罕乙”
“你们带人爬上去,左右包抄这个城门楼”
“动作小一点,别惊动了清狗子”
“度快一点,别手软,利索点,把城门给老子打开了”
“后面的庞百户,正盯着呢”
、、、
说罢,指了指上面的城门楼,做了一个切头的动作,目光嗜血,重重的点了点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这个前锋的位置,可不是谁都能抢到的,军中高手不少的。
要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