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争服务的标准,争在招待工作上的知名度。
每一次招待任务都是他们竞争的战场,都是比较的机会。
秦淮茹跟张松英没有矛盾,更没有分歧,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带着各自的团队争一争这个第一。
双方都看看,到底谁才是厂里服务工作和招待工作的王牌。
在接到对外接待办的通知后,秦淮茹便已经行动了起来,整个周末都没有休息。
秦京茹要回家,问她是否一起回去,有方便车,她都放弃了。
家什么时候都能回,但工作的机会不是经常有的。
一方面安排职工开展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提升服务品质。
一方面则是严查厨房菜品备品,保证食品卫生标准需要。
最后便是为接待外商,开展一系列的语言准备工作。
你要说让服务人员两天之内学会一门外语这是不可能的。
但基础外语还是能记得住的,点头yes摇头no,来是e去是go,只要会比划,谁都能做好基础服务。
键不在于说,而是物料准备,这方面秦淮茹下足了工夫。
所有功能房间或者设备,比如餐厅、洗手间、会议室等等,都被她请求对外办的工作人员标注了多国语言信息。
这一招儿确实解决了服务引导的大难题,即便是有翻译跟随,也有很多地方是一时找不到的。
秦淮茹就知道李学武曾经给她说过,细节决定成败,以她的学识和能力做不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工作成绩。
但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严格抠细节,抓根本,一样能出成绩。
厂里的工作不仅仅需要突飞猛进型的青年干事,还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干部。
做服务尤其是如此,只要是人做服务,只要是人被服务,就会有情绪感受和价值。
很简单的一个列队欢迎,整齐划一的招呼和问候,立马就能提升整体服务水准。
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是做生意呢,见人三分笑,服务好周到。
当然了,并不是要求服务人员用公式化的笑容来应付服务标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服务型笑容。
很简单的,轧钢厂招待所不会搞什么咬筷子的神经病举动,这不是在训练员工,而是训练牲口。
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一问工资三千五,连吃饱饭都成问题,越笑越难看。
福利待遇跟上,工资水平公正,只要是服务要求的,谁都能笑的出来。
即便是跟街坊邻居说话都能笑呢,更何况是客人。
主动的笑和被动的笑完全是两个概念,更是不同场合下的应对处理方式。
国际饭店在招待外商过程中已经出现过客人给小费的问题了。
对外办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同李学武做过汇报。
李学武给出的处理意见是,小费这件事并不小,但也不大。
这是外商对服务人员的一种肯定,也是其在国外生活的习惯。
在充分尊重对方生活习惯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