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副处长,作家……好多身份的重叠,让人不得不在心内感慨。
记者引述了相关领导的评论:李学武同志用身体力行诠释了知识青年应该怎么在大时代的热浪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更是给当代还在学习中的,奋斗中的青年做出了榜样。
这是人民大报,在当前的舆论阵地是有着至关重要地位的媒体,更是所有机关单位,甚至是相关领导每天都要看的资料。
现在报纸上关于大学习、大讨论的评论和报道风向变幻莫测。
而这样一篇用实际案例表达出来的,对当前知识运用,以及青年人应该如何自处的文章,属实是一股清风,将某些热血和迷惘吹散了不少。
当然了,这股清风也给李学武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和未知的危险。
李学武也正在看这篇关于自己的报道,这是他每天早课必要的学习资料。
每天早上李学武跟各部门负责人谈话或者开早会的时候,沙器之便将这些报纸的内容过一遍,随后标记重要的内容放在李学武的办公桌上。
而李学武也是在忙过一阵后会拿起这些报纸快速的浏览一遍,以便于了解当前的正治形势和风向。
他也是没想到自己的事会被这么快的报道出来,更是没想到这篇文章会放在这么明显的位置上。
这里一般都是放某些重要领导的讲话或者出行报道的,把他的事放在这,明显是带着正治意义的。
李学武也能想得出这种意义是什么,更知道自己这件事被谁拨动了方向,把他做出了指向性的定义。
但这种风险和定义李学武考虑了,基于他所做的事他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是没有攻击漏洞的。
谁能说他保卫工厂,提高工人安全生产素质是错误的?
谁能说他总结经验,提升一线干警打击违法犯罪的技能是错误的?
谁能说他继续学习文化知识,把所有稿费全都捐给社会是错误的?
这不是谁能不能说的问题,这是谁敢不敢说的问题。
现在他的身上带着好多奖章,代表了他在各个岗位和工作上所做出的成绩,否定哪一个都代表了否定这枚奖章背后的意义。
功勋?劳动?还是知识。
大学习、大讨论不是不学习,也不是不要知识了,而是要重新建立知识文化学习的系统。
现在李学武的经历就代表了旧的知识学习途径通过大熔炉的改造,发生了质的改变。
沙器之看着领导拿着那份报纸眯着眼睛看了好一会了,表情还是那一个表情,动作也是那么一个动作,如果不是他了解李学武的性格,真会以为领导在看到自己的报道而沾沾自喜呢。
李学武获得的荣誉多了,就连劳动奖章都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欣喜,又怎么会对一篇报道失态呢。
即便这篇报道是人民大报上刊载的。
沙器之想到的也是同李学武差不多,更加注重这篇报道背后的深意。
“机关里传遍了,聊开了,都在讨论这件事,同书记和冯副主任之间的谈话内容热度不相上下”
沙器之拿了暖瓶,一边给李学武的茶杯里续热水,一边轻松汇报着他听到的和了解到的内容。
而李学武则是看了他一眼,将手里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