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最巅峰期的制硝手工业,同样不是在明清,而是在工业化之前的黎明。极盛时期,太行山区的1000个熬硝工人,一年就生产了70万斤火硝。硝石的价格跌到一斤硝换13斤小米,而就算这样,利润依然高到可以养活大批私营作坊,去继续扩大生产。官府记录产能的文件,甚至要专门提及给这些人做思想工作的事情,因为熬硝佬太有钱了,开始装逼看不起其他老乡……知道这些数据的郭康,当然对于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斯,最巅峰期的制硝手工业,同样不是在明清,而是在工业化之前的黎明。极盛时期,太行山区的1000个熬硝工人,一年就生产了70万斤火硝。硝石的价格跌到一斤硝换13斤小米,而就算这样,利润依然高到可以养活大批私营作坊,去继续扩大生产。官府记录产能的文件,甚至要专门提及给这些人做思想工作的事情,因为熬硝佬太有钱了,开始装逼看不起其他老乡……知道这些数据的郭康,当然对于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