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波西米亚,处于一种风云激荡的状态。
而这种环境带来的,不止是政治上的新鲜事物。
和各种军事思路都比较“有章法”
的其他大国军队不同,在这边,各种并不怎么成熟的战术,也纷纷急匆匆地登场。
以前,大家一般认为,像罗马和波兰、匈牙利,英格兰和法国,这种激烈交战的地方,军事思想的更新才更快。
但现在看来,各大国家的军队还是太保守了……
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正规国家的情况更复杂。
哪怕有军事改革的需求,也得先考虑政治上的各种问题,结果就难以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军力的手段,直接进行改变。
而在波西米亚,这方面就好不少——因为老国王查理去世后,这边的几个国王竞争者,瓦茨拉夫根本不管事,西吉斯蒙德则是想管但管不住,因此,当地的生态就非常“自由放任”
。
尤其是关于胡斯派的冲突爆之后,各地的矛盾几乎是一瞬间集中爆了。
本来,这边就有德意志移民和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以及胡斯派和罗马公教之间的矛盾。
双方彼此摩拳擦掌,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据亨利说,在他老家附近,和德意志人的械斗,可能都持续了一代人以上了。
而这个时候,朱允炆又来推波助澜,导致本地胡斯派之间,上层和下层的矛盾也爆了。
这下,当地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为各种矛盾彼此看不惯的人,甚至不用国王和主教们去命令,也会主动打来打去;哪怕不想战斗的人,也得赶紧集中武装力量,毕竟别人也很可能来打你……
哪怕是非常散装的波兰,也有个议会存在,可以给贵族们一个协调的平台。
而且,只用考虑贵族的利益,就可以了。
但在这边,已经是有了刀枪就是草头王的状况了。
可能是因为突然出现的军事需求,远远过了大家的预料,所以,各种原本称不上专业军事人员的人,也赶鸭子上架,强行顶了上去。
这些人里,大部分都谈不上专业。
他们自己寻思出来的战术,说实话也没几个靠谱的。
因此,绝大部分战术思想,都在战乱开始之后,很快在频繁的冲突中,连同它们的明者,一起被淘汰掉了。
不过,也有少数人,侥幸存活了下来,并且真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
而普洛科普,也是这种临时凑数上去的人。
在塔博尔派内部,他早年的定位还是“辩经高手”
,主要是靠嘴炮去和敌人战斗的,并且因为驳倒了教会专门从巴黎请来的“国外专家”
而出名。
最开始的时候,他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会被推举到军事指挥的位置。
教会里原本就有一些纯学术路线的人。
因为哪怕在神罗,也多少是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地方的。
这些人更符合刻板印象的那种老学究,终生在大学和修道院里头释读经书、研究经院哲学、进行神学和文学创作。
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人书”
的生活。
波西米亚作为比较富裕的地方,也有能力维持一些学术氛围。
在布拉格,先王查理就开办了一座规模颇大的大学,号称能和巴黎大学分庭抗礼,是公教世界在中东欧最大的研究中心。
教会也创办了几座修道院,招揽了不少人在城里居住。
这些地方,实际上都是一个个独立的领地,内部相对而言还算比较有秩序,可以接受其他人的保护,不会哪天莫名其妙就被蹦出来的土匪骑士给干掉了。
因此,尚且还有潜心研究的空间。
像胡斯神父,就算是这种学者型的神职人员。
虽然是农民出身,但他因为过于“学霸”
,所以很早就去了大学读书,二十多岁就留校当了教授,不久之后还升任布拉格大学校长。
一开始传教,也是在城里的教堂。
等他深入乡村的时候,已经颇有威望,身边有一群追随者保护了,因此也不用亲自和土匪们对打……
只不过,哪怕大学,也终究逃离不了外部各种局势变化的影响。
甚至,这边的冲击,来得比外部还要早。
只是学校里的各种势力,虽然激进,但都比较菜,所以很多时候,影响没有那么大罢了。
布拉格大学也因为民族矛盾,产生了分裂,并且最后和教会生冲突,迫使胡斯等人出走。
虽说胡斯派有推举神父领兵的传统,但相对于这种学究,大家肯定更信任那种常年在基层摸滚打爬、确实有很多军事经验的神父们。
然而,随着冲突愈演愈烈,塔博尔派得罪了众多教会和世俗领主,时不时需要和其他人交战。
很多神父,不管是有一定军事经验,还是纯新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
他们或是殉道,或是被罢免,退出了指挥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