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我那时候还以为她是人来疯,有一次事后还责骂过她,结果她哭着说‘如果我被选上了,别的小孩就没机会有新爸爸新妈妈’了。”老太太摘下眼镜,用粗糙的手背抹着眼泪一声长叹道,“这孩子啊,就是太懂事了,处处替别人着想。”
这话听得周奕和陈严心里不是滋味。
“后来她就长大了,开始上学了。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再被领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她就一直留在了福利院里,直到考大学。”
“临近高考了要填志愿,她就跑来问我她念哪个学校,什么专业好。”老太太重新戴上眼镜说,“其实小露的成绩是真的很好,完全能上宏大的那种。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她负担不起宏大的学费和生活费,院里也没办法在这方面帮她,毕竟院里资金就紧张,花的都是老百姓的钱,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
周奕和陈严连连点头,表示理解。
市场经济起来后,一小撮人经商先富了起来,才开始有人做慈善,有民间捐助这种事。
在此之前,那就是上面批经费来维持这种社会福利单位的运作成本,确实是像老院长说的那样,捉襟见肘。
“所以我就跟她说,她可以试试报师范,毕竟师范类的专业是免学费的。”
这话不假,董露是八四年高考的,那个时候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基地,学费通常由政府补贴,学生基本不用交学费。甚至大部分院校还会发放生活费补贴,比如伙食补助和助学金等等。
这么做,是国家在政策方面的高瞻远瞩,通过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国家培养大量基础教育的师资。
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强国,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做规划。
这是国之根本!
所以老院长的建议非常好,对董露这种情况而言,确实是最好的出路。
“我还跟她说,念师范还有个好处就是将来毕业了,工作是分配的,踏实,安稳。”
其实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学基本上都是毕业包分配工作的,毕竟大学生在那时候就是精英人才的代名词,多少企事业单位都抢着要。
老师更是如此,毕竟人口日益增长,学科内容的丰富多样需要更多新的师资。
当然要是分配的工作不喜欢,自己辞职再换工作也是可以的。只是这种情况在师范类专业出现的概率远低于其他,很多大学生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在教育园丁的岗位干到退休。
包分配工作这种情况差不多到九零年代开始,才逐渐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被自主择业所取代。
像陆小霜是九六届的,毕业的时候刚好是千禧年,那时候除了特殊专业外,基本都是自主择业了。
不过即便是自主择业,千禧年前后大学生也是完全不愁找工作的,何况还是宏大这种重点大学。
不像二十几年后,学历贬值,成批成批的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
“其实……我能看得出来,她有些失落,因为毕竟她成绩那么好。但人生就是这样,哪儿有事事如意的时候啊。她后面就听了我的,报了本地的师范学校,并且顺利地考上了。”
“那她上大学后,您还见过她吗?”陈严问。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