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 0563 考题上的刀锋

0563 考题上的刀锋(3 / 5)

说明民心的向背是最重要的,“民心归之,则为天子;民心离之,则为独夫。”

    强调了“天命”也必须服从“民意”。

    可以说,但凡有点思想觉悟的,都能看出这两道题的割裂。

    再但凡有点政治嗅觉的,也都能联想到前段时间那轰轰烈烈的刘瑾新政,以及被千刀万剐的刘瑾本人!

    这两道题可太上头了。

    可以说三言两语之间,就针锋相对,短兵相见。

    裴元津津有味的听着举子们的分析,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四书题的前两道,就是正德九年的原题。

    裴元真的无法想象,在历史上,这两道题,会就这么水灵灵的出现在录取进士的试卷上。

    第一题。

    朱厚照:我有什么错?拿百姓的税赋,就要好好干活,天经地义。

    第二题。

    来自不可名状的意志:你想当纣王,削你昂。

    原本这一科的第三道题,应该是出自《中庸》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这道题也很有意思。

    如果按照朱熹《中庸章句》来看,“天地之道,至诚无息”似乎题眼在于“诚”字。

    但是不然。

    有时候问题不一定就是问题,答案也不一定就是答案。

    这道题一定要结合前两题来看。

    如果结合前两题的诡异情况,这可以“一言而尽的天地之道”,就在那书名“中庸”二字上。

    第三题!

    来自未被政治斗争波及的吃瓜势力:你们不要再打了!

    只不过,正德九年这一科,转为恩科提前举行,还是出现了一点点的蝴蝶效应。

    第三道四书题改成了,“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也。”

    裴元这等心思重的,也不由琢磨起来。

    这样的蝴蝶效应,又代表着什么变化?

    前两道题相同,应该是博弈的双方,仍旧保持了原本的态度。

    那第三道题呢?

    有能力干预第三道题的人,是仅仅因为一念间改变了想法,还是这支势力的现在的态度,与历史上出现了微小的不同?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这句话乃是《孟子·离娄下》,按照朱熹在《集注》里强调的观点“圣人之心,至公至切”来解读。

    听着,似乎是劝说着前面的两方,应该以一片公心来解决问题。而且还隐含劝诫,要是让天下人泡在水里,恐怕大家都有责任的。

    对比起正德九年,已经退居“中庸”的想法,似乎这能影响第三题的人,在正德七年的末尾,仍旧在试图主动作为。

    所以这又代表了哪些人,又代表了什么样的背后利益呢?

    不像是杨一清。

    裴元来了点兴趣,越发认真的听着举子们互相论述的破题,试图从考题里那了了的几个字里,挖出那个人来。

  

最新小说: 国运:开局死谏,祖宗李二看麻了 重回宿敌年少时 仙尊的幻境成真了 我刷短视频通古代,老祖宗全麻了 跟亡夫长兄借子后 落脚之地 红楼之胜天半子 上命昭唐 暴君吕布 我有一张始皇脸[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