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收录一封匿名信件,讲述“一位女性记录者在特殊年代的选择”;国家图书馆悄悄设立“民间记忆文献专区”,首批入库资料包括《沉默之声》专辑母带、南溪县出土竹筒复印件,以及一份名为《哑巴梅:1958-1960植物标本集》的影印本。
更令人意外的是,重庆武隆县政府宣布,在小梅岭规划建设“生态教育基地”,并立碑纪念“曾在此地默默工作的地质工作者”。碑文简洁,仅刻一行字:
>“有些足迹,虽被风雨抹去,却仍在土地里生根。”
清明那天,大宝带着林小满和陈岩重返南溪县。他们来到梅岭苏家祖坟,将一枚完整的勘探队徽章放在无名碑前。林小满轻声说:“她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回家了。”
陈岩蹲下身,用手帕擦去碑角霉斑,忽然发现背面刻着极小的几行字,显然是后来加刻的:
>“吾女婉清,志坚如石,心柔似水。
>其行虽隐,其光不灭。
>后世若问:此人何在?
>答曰:她在风里,在井中,在孩子唱的歌里。
>??父苏文昭补记”
三人久久伫立,直至夕阳西沉。
归途中,林小满问:“你说,会不会还有别的地方藏着她的痕迹?比如……东北?新疆?”
大宝望着车窗外飞逝的田野,缓缓道:“一定会有的。她走过的路太长,不会只留下这几处印记。而且……”他顿了顿,“她不是一个人在走。每一个记住她的人,都是她脚步的延续。”
话音未落,车载广播突然响起,正在播放一首老歌《我们的田野》。节目主持人低声道:“接下来这首,是一位听众点播的。他说,这首歌曾在他奶奶临终前哼唱过三次。我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但我们愿意让它传下去。”
音乐起,清澈童声唱道:“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大宝闭上眼,脑海中浮现苏婉清站在麦田边的身影。她背着相机,风吹起她的蓝布衫,她回头一笑,然后转身走入金黄的麦浪,再也没有回头。
但他知道,她从未真正离开。
几个月后,南锣鼓巷的槐树第一次开出了“哑巴梅”??一朵小小的白花,藏在浓密枝叶间,毫不起眼,却倔强绽放。孩子们围着树欢呼,说这是“秘密之花”。
大宝站在门口,看着阳光穿过花瓣,投下斑驳光影。他拿出手机,在SWQ-1958平台上新建一条记录,标题仍为空白,内容只有一句:
>“今天,她的花开在北京。”
点击发布。
系统提示:【匿名用户】成功上传文本《她开花了》,时长0.6秒。
同一时刻,全国三百余个城市的图书馆、学校、社区中心,数百台离线终端自动接收更新。一段新增语音静静加入循环播放列表??是苏婉清的声音,轻得像风:
>“谢谢你们,让我活到了今天。”
风铃又响。
这一次,整个院子都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