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告诉那株桃树,我从未后悔爱上你。”
与此同时,《晓月书》的续作《四十七棵树》开始连载。林婉儿不再隐藏自己的重生身份,她在序言中坦白:“我之所以能记得,是因为我曾活过两次。第一次,我错过了她们;第二次,我誓不再让任何人被遗忘。”
这本书迅速引发全球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碧云岛刻字洞”列入世界记忆遗产预备名录;哈佛大学性别研究中心邀请林婉儿开设讲座,题为《记忆作为抵抗》;更有数百名读者来信,称自己家族中也有类似遭遇,请求协助查证。
其中一封信来自美国加州,寄信人是一位华裔老太太,名叫梅琳达?陈。她在信中说:“我的叔叔陈远山,1973年赴中国大陆探亲后失踪。家人只收到一封信,说他‘思想问题严重’,已被‘教育改造’。从此音讯全无。我今年八十一岁,只想知道他最后是否还爱着那个人??林修远。”
林婉儿看到“林修远”三个字时,浑身一震。这个名字,出现在佩佩日记的某一页边缘,极小的字迹:“修远说我疯了,可我知道,他是对的。”
她立刻展开调查。通过交叉比对杨局长提供的名单与海外华侨档案,终于确认:陈远山正是“失效样本”之一,曾被转移到哈尔滨外围的秘密基地,编号Δ-0427??正是梦境中反复出现的那个数字。
更令人震惊的是,基地日志显示,他在1978年冬成功越狱,途中救下另一名囚犯,两人一同逃往内蒙古边境。此后记录中断。但一份边防巡逻队的内部简报提到,当年曾发现两具冻僵的尸体,相拥而眠,手中紧握一张泛黄的结婚照。因无法确认身份,草草掩埋。
林婉儿带着资料赶赴内蒙古,在当地警方协助下,根据简报描述的位置展开搜寻。经过两周挖掘,终于在一处荒坡下找到遗骸。DNA比对虽已不可行,但从随身物品??一枚刻有“修远”二字的铜戒、一本邓丽君歌词集、以及半张烧焦的合影??基本可以确认身份。
她将两人合葬于南锣鼓巷纪念林中,墓碑上只刻一行字:“他们终于可以安心长眠。”
葬礼那天,春阳初升,四十七棵树的新叶在风中轻摇。林婉儿站在碑前,轻声念道:“陈远山,林修远,你们的名字,从此与春天同在。”
就在此时,一个小女孩跑上前,将一朵白色野花放在碑前。她是“小雨”,去年来过书店的那个孩子。她仰头看着林婉儿,认真地说:“老师说,英雄不一定打仗,也可以是敢爱的人。”
林婉儿蹲下身,抱住她,眼泪终于落下。
几个月后,国务院宣布成立“历史创伤研究与和解委员会”,首批拨款用于支持民间记忆工程。林婉儿受邀担任顾问,但她婉拒了职位,只提出一个请求:“请允许我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加入一段关于‘爱的权利’的历史章节。”
教育部经过讨论,最终采纳建议。新编初中历史读本第五册新增一节,标题为《那些被遮蔽的爱》,配图是碧云岛洞穴中的刻字照片,正文写道:“在特殊年代,一些人因爱而受难。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尊重每一种情感,是文明社会的底线。”
这一夜,林婉儿再次梦见了那棵老槐树。这一次,树下站着许多人,佩佩、晓月、李志国、吴桂芳、沈昭、赵承业、陈建国、陈远山、林修远……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脸上带着笑,有的在读书,有的在写字,有的彼此依偎。槐花开得漫天飞舞,像一场温柔的雪。
佩佩走向她,轻轻握住她的手:“谢谢你,替我们看见了春天。”
她想说话,却发不出声。只能用力点头,泪水滑落。
醒来时,天光微明,雨早已停歇。她走到门前,抬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