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息地藏在岁月里。它们或许从未被说出口,却在记忆深处,开出一朵又一朵温柔的花。”
这本书的再版,引发了新一轮的热潮。许多读者开始自发地组织“沉默之爱”主题的读书会,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甚至有人发起了一项“寻找沉默之爱”的活动,鼓励大家翻出旧信、旧照片,寻找那些曾经喜欢过的人,哪怕只是说一句:“谢谢你,曾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林婉儿知道,她的文字,已经不仅仅属于她自己,而是属于每一个曾经沉默地爱过的人。
某天,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信。
信封上写着:“寄给林婉儿女士。”她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还有一封用繁体字写成的信。
信中写道:
“婉儿女士,您好:
我叫李国栋,今年七十六岁。我年轻时,在北京读过书,后来因为战乱去了台湾。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位女孩,她叫林婉清。我们是同乡,也是同学。她性格温柔,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信。
我们曾彼此喜欢,却从未说出口。那时的我们,都太年轻,也太胆怯。后来,我去了台湾,她留在了北京。我们从此失去了联系。
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记得她。我曾在信中写过无数封信,却从未寄出。直到前些日子,我在图书馆看到了您的书,才知道,原来有人愿意倾听这些沉默的爱。
婉儿女士,我想请您替我对她说一声:谢谢你,曾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林婉儿读完信,眼眶湿润。她将这封信收录进了《沉默的见证者》的再版内容中,并附上了一张照片:那是李国栋年轻时的照片,站在一棵老槐树下,神情温柔。
她在旁边写道:
“跨越海峡的沉默,也是一份深情。有些爱,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也从未消失。”
随着这本书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翻出尘封的信件,寻找那些曾经喜欢过的人。他们有的找到了,有的没有,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愿意写下自己的故事,寄给林婉儿。
林婉儿的书桌旁,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信件。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认真阅读每一封信,整理每一个故事。她知道,这些沉默的爱,不该被遗忘。
某天傍晚,她站在槐树下,轻声说:
“佩佩,我又写完了一本书。”
风吹过,槐花落在她的肩头,像极了那个温柔的她。
她微笑着,眼中含着泪,却不再悲伤。
因为,她知道,沉默的声音,从未停止。
她知道,佩佩从未离开,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她的文字里,继续陪伴她。
而她,也会继续写下去,写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爱,写那些沉默却深沉的情感,写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温柔。
因为,她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沉默的声音,就永远不会消失。
林婉儿的《沉默的见证者》再版之后,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信件堆满她的书桌。这些信件有的来自边远的山村,有的来自异国他乡,还有的是已经年过古稀的老人,颤抖着笔写下自己年轻时的心事。
她坐在槐树下,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她的脸上,照得她的眼角泛起细纹。她认真地读着每一封信,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岁月。她知道,这些故事或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