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说了,你就真的要离开我了。”
“但我希望你知道,无论我在哪里,我都在等你。”
“愿你幸福,愿你记得南锣鼓巷的槐花香。”
“佩佩”
林婉儿的眼泪滴落在信纸上,晕开了墨迹。她将信紧紧贴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佩佩的心跳。
她终于明白,佩佩的沉默,不是不爱,而是太爱。
她将这封信收入书稿,作为最后一章的结尾。
书出版后,读者们再次被深深打动。有人在评论区写道: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封写给旧时光的情书。”
“佩佩的沉默,是最动人的告白。”
林婉儿看着这些评论,心中满是平静。她知道,她完成了佩佩的心愿,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她站在南锣鼓巷的槐树下,轻轻抚摸着树干,微笑着说:
“佩佩,我回来了。”
风吹过,槐花落在她的肩头,像极了那段沉默的爱,温柔而安静。
她知道,沉默的声音,从未停止。
而她,也将继续做那个记录者,做那团火的守护者,让它永不熄灭。
林婉儿在北京的日子渐渐安稳下来。她租住的四合院虽小,却温馨。屋前的老井边,她种了几株新的野花,每天清晨都会去浇水。她说,这是为了纪念佩佩,也是为了告诉自己,生活还在继续。
她开始频繁出入北京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收集关于那个年代的资料,想要将佩佩的故事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讲述。她希望读者不仅能读到她和佩佩之间的感情,也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温度与脉搏。
有一天,她在图书馆里翻阅旧报纸时,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南锣鼓巷历史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南锣鼓巷曾有一所女子中学,后来因城市改造而搬迁。佩佩和她正是在那里相识的。
她心头一震,仿佛被什么击中了一般。她立刻借阅了那期报纸的复印件,带回家中细细阅读。
文章里提到的女子中学,正是她们曾经就读的学校。文章还附了一张老照片,是五十年代学生们的合影。她一眼就认出了佩佩,站在第二排中间,笑得温柔而安静。
她将照片小心地夹进佩佩的日记本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那天夜里,她做了一个梦。梦里,她和佩佩还像小时候一样,在学校里奔跑,在槐树下读书,在巷口等彼此放学。梦醒时,她的眼角还挂着泪痕。
她坐在床边,看着窗外的月光洒在老井边的野花上,轻声说:“佩佩,你还记得那年我们偷偷翻墙去看电影的事吗?”
她仿佛听见佩佩在耳边轻笑:“记得,那次我们被老师罚站了一整节课。”
她笑了,笑中带着泪。
第二天,她开始着手撰写第二本书。这一次,她不再只是写她们的故事,而是想写整个南锣鼓巷的变迁,写那个时代里的人和事,写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声音。
她将这本书命名为《南锣鼓巷的风》,并在扉页上写道:
“献给所有在沉默中坚持爱的人。”
她开始走访老街坊,听他们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