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我愿做那团火的守护者,让它永不熄灭。”
画面缓缓拉远,镜头中,是一间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讲台上,一个年轻教师站在黑板前,身后是一群认真听讲的学生。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是一首轻柔的钢琴曲,旋律悠扬,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时间、关于信念、关于希望的故事。
纪录片结束。
林婉儿坐在电脑前,久久没有起身。她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这部作品,但她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她轻轻闭上眼睛,心中默念:
“我愿做那团火的守护者,让它永不熄灭。”
林婉儿的纪录片《沉默的火种》在社会上引发了持续不断的讨论。她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一次对个人记忆的整理,但没想到,它却像一粒火星,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情感与思考。
纪录片播出后的第三天,林婉儿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林小姐,我是赵婉秋的女儿,我叫李晓菲。我母亲看了您的纪录片,非常感动。她希望我能联系您,希望能和您见一面。”
林婉儿心头一震,连忙答应。第二天,她如约前往赵婉秋家中。赵婉秋已经年过八十,头发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冷静与坚定。
“谢谢你,”赵婉秋握着林婉儿的手,语气轻柔却坚定,“你让我想起了很多过去的事。文轩老师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历史的态度。”
林婉儿点点头,她知道,赵婉秋想说的不只是回忆,而是一种责任的传承。
“你知道吗?”赵婉秋缓缓说道,“李老师曾经写过一本未完成的手稿,里面记录了他在西北任教期间的思考与感悟。这本书,他一直没敢发表,甚至连王志远都不知道。”
林婉儿睁大了眼睛:“手稿?在哪里?”
“在我这里。”赵婉秋起身,从书架的最上层取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递给林婉儿。
林婉儿小心翼翼地翻开封面,纸张已经泛黄,字迹略显潦草,但依旧清晰可辨。
“1973年冬,我收到赵婉秋寄来的论文草稿,她在信中写道:‘老师,我准备写一篇关于鲁迅知识分子命运的文章,您觉得可行吗?’我回信告诉她,知识分子的命运,不是靠一篇文章能改变的,但一篇文章,可以唤醒一个人的思考。”
“我告诉她,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站在风口浪尖上呐喊,而是能在风暴中保持清醒的人。她回信说,她会记住这句话。”
林婉儿翻阅着手稿,越读越入神。她发现,李文轩在日记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教学经历,还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角色与责任。
“知识分子的使命,不是去迎合时代,而是去理解时代。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在黑暗中点燃一盏灯。”
“这盏灯,或许微弱,但它能照亮人心。”
林婉儿合上手稿,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她决定将这本手稿整理出版,并作为纪录片的补充内容,让更多人看到李文轩的思想与坚持。
几天后,她联系了一家出版社,对方对这份手稿表现出浓厚兴趣。编辑看过部分内容后,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思想的记录。它能让更多人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沉默中坚守信念的。”
林婉儿点头,她知道,这正是她想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