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这本书还是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读后感,甚至有人自发组织读书会,讨论书中的观点。
林婉儿收到了一封来自海外的信,信是一位旅居法国的华裔学者写的。他在信中说:“你的书让我想起了父亲曾提起过的往事,他生前一直想写一本书,但始终不敢动笔。谢谢你替他完成了这个心愿。”
她将这封信夹在日记本里,旁边是李文轩的信和赵文斌的采访稿。她知道,这些文字,不只是她的作品,更是无数人的声音。
几个月后,她受邀参加一个关于“历史记忆与社会重建”的学术论坛。她在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沉默的见证者》的演讲,讲述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接触到的那些人和事。
“我们总是习惯记住胜利者的光辉,却常常遗忘失败者的挣扎。”她站在讲台上,声音坚定而清晰,“但历史不是用来粉饰的,它是用来理解的。每一个被遗忘的名字,都值得被重新讲述。”
演讲结束后,一位年迈的女士走到她面前,眼中含着泪水:“谢谢你,林小姐。我丈夫就是当年被流放的那位学者,他临终前一直念叨着‘历史会记住我们吗?’现在,我终于可以告诉他,历史没有忘记。”
林婉儿握住她的手,轻声说:“谢谢您,是你们让这段历史变得真实。”
那天晚上,她回到家中,窗外下着小雨,雨滴敲打着窗玻璃,像是一种轻柔的节奏。她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写一篇新的文章,题目是《火焰之后的春天》。
她写道:
“火焰之后,是废墟,但也是新生命的开始。那些曾经被掩盖的故事,终将在阳光下重现。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记住它,并以此照亮未来的路。”
“真正的自由,不是建立在谎言之上,而是建立在真相之上。”
写完最后一句话,她合上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夜色中的城市。远处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仿佛在回应她的内心。
她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她也明白,只要她还活着,她就会继续讲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继续守护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因为,她已经点燃了那团火,而这团火,将永不熄灭。
窗外的雨还在下,风轻轻吹动窗帘,带起一丝凉意。林婉儿拉上窗帘,回到书桌前,继续翻阅那些旧档案。她知道,下一个故事,就在这些泛黄的纸页中等待着她去讲述。
她轻轻翻开一页,上面写着:“王志远,1958年被捕,1962年被释放,1979年平反。”
她拿起笔,写下新的章节标题:
《火焰之后:重生》
林婉儿将王志远的遗书重新整理了一遍,放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窗外的风比前几天更大了些,吹得窗帘轻轻飘动,仿佛有人在轻轻叩门。她望着那封信,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
她知道,这封信不仅仅是王志远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更是一段被尘封多年的历史的钥匙。它将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也将为《火焰之后》的最终章节添上浓重的一笔。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开始撰写最后一章。
“王志远的信,是在他去世多年后才被发现的。这封信没有寄出,也没有署名,只有几行潦草的字迹,写在一张泛黄的信纸上。他说,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也不能原谅自己的沉默。”
“他说,他曾经相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