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周志刚摇摇头:“不是为了感谢,而是为了赎罪。”
离开咖啡馆时,林婉儿的脑海中依旧回荡着周志刚的话。
她终于明白了,王志远的命运,不只是历史的偶然,更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李文轩,那个曾经被视为“自由之火”精神象征的人,竟也是这场悲剧的幕后推手。
她回到北京后,立刻联系了林思远和林淑芬。
“你们知道吗?”她在电话里说,“王志远不是被组织决定的,而是被李文轩亲手‘清除’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
“你确定?”林思远声音低沉。
“我见到了他的战友周志刚,他说出了当年的真相。”
林淑芬轻声问:“那你打算怎么做?”
林婉儿深吸一口气:“我要把这一切都写进《火焰之后》。”
林思远沉默片刻,才缓缓开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定义‘自由之火’的历史,甚至可能动摇它的精神支柱。”
“我知道。”林婉儿的声音坚定,“但如果我们连真相都不敢面对,那我们所谓的‘自由’,又有什么意义?”
林淑芬轻轻叹了口气:“好吧,我支持你。”
纪录片的剪辑工作继续进行,而林婉儿也开始着手撰写《火焰之后》的第一章。
她决定以“火种”为起点,讲述“自由之火”最初的理想与信仰;然后是“灰烬”,讲述他们如何在战火与背叛中挣扎求存;最后是“火焰之后”,讲述他们在胜利之后的命运,以及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名字与故事。
她采访了更多“自由之火”的后代,翻阅了更多尘封的档案,甚至联系了一些当年的高层人物,试图还原那段复杂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自由之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而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群体。他们中有理想主义者,有现实主义者,也有投机者。他们的信仰、立场、选择各不相同,但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她开始明白,历史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由无数灰色组成的复杂图景。
她的新书出版后,再次引发巨大争议。
一些人指责她“抹黑英雄”,甚至有人在网络上攻击她,说她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但也有更多人站出来支持她,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她的作品,讨论“自由之火”的历史,甚至自发组织读书会,试图从新的角度去理解那段过去。
林婉儿没有回应任何批评,她只是继续她的研究,继续她的写作。
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是为了推翻什么,而是为了让那些被遗忘的人,重新被看见。
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个年轻人走到她面前,递给她一张纸。
“这是我爷爷留下的。”他说,“他曾经是‘自由之火’的一员,但他从不对外人提起那段经历。直到临终前,他才把这张纸交给我,并说‘如果有一天有人愿意听这些故事,请替我说出来’。”
林婉儿接过那张纸,轻轻展开。上面写着一行字: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普通人。但我在那个时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