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雄继续说道,“他不怕死,但他更怕的是真相被掩盖。他常常说,如果没有人记录,那就等于什么都没发生过。”
林淑芬点点头:“我也听过他这样说。”
范文雄从书架上取下一个老旧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件和几张照片。他将其中一封信递给林淑芬:“这是阮文忠在1975年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那时他已经决定离开越南,去柬埔寨。”
林淑芬接过信,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已经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
“范兄,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越南了。我决定前往金边,那里正在发生一场可怕的清洗。我知道这很危险,但我必须去。如果我不去,就没有人会知道。
我始终相信,真相不该被掩盖。即使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我们有责任去记录、去传播。哪怕只有一人看到,也是值得的。
请保重,愿我们还能再见。”
落款日期是1975年3月,正是红色高棉接管金边的前一个月。
林淑芬的手微微颤抖,她合上信,抬头看向范文雄:“谢谢您,这些资料太重要了。”
老人轻轻点头:“他是个真正的记者,也是我的朋友。我希望他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
回到北京后,林淑芬立刻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新的展区内容,并命名为《沉默的双生花:阮文忠与范文雄》。她将阮文忠的信件、照片、笔记本,以及范文雄提供的回忆资料一并展出。
展览开幕当天,北京展览馆再次人潮涌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记者、人权活动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战地通讯员不是英雄,他们只是普通人。”林淑芬在开幕式上说道,“但他们用文字记录下历史,用镜头定格真相。他们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责任。”
掌声雷动。
展览结束后,林淑芬收到了来自柬埔寨、瑞典、越南等地的反馈。有学者表示,这些资料将成为研究红色高棉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有媒体表示,将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报道;还有人权组织表示,将推动国际社会对此进行调查。
她知道,这一切只是开始。
回到家中,她再次翻开李明远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她轻轻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北京的夜色依旧灯火通明,街道上车水马龙,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在黑暗中静静燃烧。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而她,也将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林淑芬站在展览馆的窗前,望着远处北京的夜景。街道上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在黑暗中静静燃烧。她的心中却是一片沉静。阮文忠的报告、信件、日记,以及他与索利、约翰?布莱尔的通信记录,已经完整地呈现在“沉默的双生花”展区中。这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次对历史的重审,对真相的守护。
但她的工作还远未结束。
几天后,她收到了来自柬埔寨的另一封邮件。发信人是苏利文,那位年轻的历史学者。他在信中写道:
“林老师,我在整理家族旧物时,发现了一本阮文忠在金边期间写下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