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约翰轻轻点头:“我只是替他完成了一部分使命。真正的使命,还在你身上。”
几天后,展览正式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记者、人权组织代表齐聚北京。阮文忠的报告、信件、手稿、照片,以及他与索利、约翰?布莱尔的通信记录,被一一展出。
“沉默的双生花”展区的中央,是一间名为“证言之室”的独立展厅。展厅内,灯光昏暗,四周墙壁上投影着阮文忠的照片、信件和报告内容。观众戴上耳机,可以听到他生前的录音,甚至可以通过VR技术,体验他在金边最后几天的经历。
“欢迎来到1975年的金边。”耳机中传来阮文忠低沉而坚定的声音,“如果你能听到这段话,说明我已经无法亲自讲述这个故事。但我希望,你能替我继续讲述下去。”
展厅的尽头,是一面“家书之墙”。墙上挂着阮文忠写给家人的信件,每一封都配有一段他侄女录制的语音,讲述她对叔叔的思念与敬仰。
林淑芬站在展厅门口,看着一批批观众走进去,又一批批走出来。她看到有人红着眼眶,有人低头沉思,有人紧紧握住同伴的手。
她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开幕式上,约翰?布莱尔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演讲。
“我们不是为了记录战争,而是为了记录人性。”他说道,“阮文忠用生命告诉我们,真相不会被掩盖,记录者也不会被遗忘。而今天,我们在这里,就是为了纪念他,纪念所有像他一样,在黑暗中举起火炬的人。”
掌声雷动。
林淑芬站在舞台一侧,看着台上的约翰,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知道,这场展览只是一个开始。她还有更多的故事要讲述,还有更多的真相要挖掘。
展览结束后,她收到了一封来自柬埔寨的信。信中写道:
“林女士,感谢你让阮文忠的故事重见天日。我在金边长大,小时候常听长辈们提起他。他们说,他是一个不畏强权、不怕死亡的人。今天,我终于明白,他们说的是真的。”
信的署名是一个年轻的历史学者,名叫苏利文。他在信中提到,他在整理家族档案时,发现了一本阮文忠在金边期间写下的日记残页。
林淑芬立刻联系他,并安排团队前往金边。几天后,她坐在金边的一间老旧图书馆里,翻看着那本泛黄的日记。
“4月14日,我终于见到了索利。他告诉我,他已经将我的报告送出柬埔寨,交给了一个可靠的人。我松了一口气,但我知道,我不能离开。还有更多真相需要记录,还有更多故事需要讲述。”
林淑芬合上日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她知道,自己将继续走下去,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回到北京后,她开始策划展览的第二阶段。这一次,她将聚焦于更多被遗忘的战地通讯员,他们曾在不同的战场上记录真相,却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这不是一场展览。”她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这是一场对历史的审判,也是一场对未来的承诺。”
夜色降临,北京的街道灯火通明。林淑芬站在展览馆的窗前,望着远处的灯光,心中充满希望。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林淑芬站在展览馆的窗前,望着远处北京的夜景。街道上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在黑暗中静静燃烧。她的心中却是一片沉静。阮文忠的报告、信件、日记,以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