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她的眼眶微微湿润。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几天后,团队完成了对阮文忠报告的整理工作,并将其命名为《沉默的证言》。同时,他们还整理出阮文忠在金边期间拍摄的照片、与索利的通信记录,以及他与约翰?布莱尔在越南战争期间的战地笔记。
“我们可以在‘沉默的双生花’展区中,单独设立一个‘证言之室’。”小李在会议上提议,“这个展区将完全以阮文忠的视角展开,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他的手稿、照片、录音,甚至可以通过VR技术,体验他在金边最后几天的经历。”
林淑芬点头:“这个想法很好。我们要让观众不只是看到历史,而是真正‘进入’历史。”
与此同时,她开始联系柬埔寨的学者和人权组织,希望他们能为这份报告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并协助核实其中的内容。她还联系了阮文忠的家人,希望能找到他生前留下的其他资料。
几天后,一封来自胡志明市的邮件让她心头一震。发信人是阮文忠的侄女,她在信中写道:
“林老师,我在整理我叔叔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本他从未寄出的信件。这些信件是他写给家人的,但因为战乱,他始终没有机会寄出。我希望这些信件能成为你们展览的一部分。”
林淑芬立刻回复,安排团队前往胡志明市,取回这些信件。几天后,她坐在办公室里,一封封地阅读这些信件。
阮文忠的笔迹依旧清晰有力,但字里行间,却透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与坚定。
“亲爱的家人,如果你们看到这些信,说明我已经无法亲自回到你们身边。但我希望你们知道,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记录真相,是我一生的使命。即使这意味着我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的手微微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阮文忠会被历史遗忘。因为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用生命记录真相。
她合上信件,拿起电话,拨通了约翰?布莱尔的号码。
“约翰,我找到了阮文忠的最后一封信。”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想请你来北京,亲自为‘沉默的双生花’揭幕。同时,我也希望你能讲述你和阮文忠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真相是如何在战火中诞生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约翰低沉而坚定的声音:“我愿意。”
挂断电话后,林淑芬望向窗外。夜色已深,北京的街道上依旧灯火通明,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在黑暗中静静燃烧。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与此同时,她开始着手整理阮文忠的信件,并联系越南的历史学者,希望他们能协助分析这些信件的背景信息。她还联系了几位曾在越南战争中工作的战地通讯员,希望他们能提供一些关于阮文忠的回忆。
几天后,她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内的邮件。发信人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自称是阮文忠的老朋友,曾在越南战争期间与他共事。
“阮文忠是个真正的记者。”老人在信中写道,“他从不畏惧真相,也从不屈服于权力。我们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也曾在炮火中争论新闻的边界。他教会我,记录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责任。”
林淑芬读完信,眼眶微红。她知道,这又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她,将继续讲述这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她立刻安排团队前往河内,与这位老人会面,并收集更多资料。同时,她也开始策划“被遗忘的战地之声”展览的第三阶段,准备将阮文忠的故事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