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处理。”
林淑芬点了点头,接过文件翻阅。日记中的内容令她心头一震。那是一位战地通讯员在目睹战友阵亡后写下的文字:“我握着相机的手在颤抖,我不知道自己是在记录战争,还是在参与战争。每一个快门,都像是一声枪响。”
她合上文件,目光坚定:“我们必须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战地通讯员不是冷血的旁观者,他们也是人,也会恐惧、会痛苦。他们的文字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们真实。”
小李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那我们是否要在展览中加入‘战地通讯员的心理创伤’这一部分?”
林淑芬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是的。我们不能只展示他们的勇敢和坚定,也要让人们看到他们的脆弱和挣扎。这才是完整的真相。”
她开始着手策划新的展区,命名为“战地之外:通讯员的内心世界”。这个展区将展示战地通讯员在战后的生活、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如何面对战争留下的阴影。
与此同时,林淑芬收到了一封来自悉尼大学的邀请函。对方希望她能参与一场关于战争记忆与媒体伦理的国际研讨会,并作为主讲人发言。
她欣然接受邀请,并决定将“亚洲战地记忆计划”带到悉尼。她希望借此机会,与西方学者展开更深入的对话,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战争与真相的理解。
临行前,她在“记忆之屋”中整理资料,意外发现了一封未曾拆封的信件。信封上写着她的名字,寄出时间是十年前,来自一位曾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的战地通讯员??李明远。
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信纸上是一行略显潦草却坚定的字迹:
“亲爱的林女士,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不在人世。但请你相信,我始终在记录真相。我曾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也亲历了被遗忘的痛苦。我希望我的文字能有人继承,能有人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林淑芬的手微微颤抖。她将信纸轻轻折好,放入笔记本中,心中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几天后,她登上了飞往悉尼的航班。飞机穿越云层,驶向南方的大陆。她知道,这将是一次新的旅程,也是一次对战地通讯员精神的再次传承。
在悉尼的研讨会上,她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记者,声音坚定而有力:
“战地通讯员的使命,不只是记录战争,更是守护真相。他们的文字,穿越战火,穿越时间,最终抵达我们手中。而我们,必须继续传递下去。”
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林淑芬望向窗外,悉尼港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如同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她轻轻闭上眼,心中默念:
“你们的文字,不会被遗忘。我会继续讲述你们的故事,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