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
林淑芬坐在“记忆之屋”的办公室里,窗外飘着细雨,玻璃上泛起一层薄薄的水雾。她刚刚整理完一批来自柬埔寨的战地通讯员资料,手中还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本笔记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陈文辉的通讯员,他在1973年记录下红色高棉围城期间平民的生活状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真相的执着,也流露出他对未来的迷茫。
“我写这些,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活过。”他在笔记的最后一页写道,“但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读这些文字。”
林淑芬轻轻合上笔记本,眼眶微微发热。她知道,这些文字不该被埋没,而她,就是那个让它们重见天日的人。
几天后,她接到了一封来自巴黎的邮件。发件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协调员,对方通知她,“战争与和平:战地通讯员的遗产”国际巡展即将在巴黎拉开帷幕,并希望她能亲自前往,参与布展和开幕式演讲。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她在研究中心的会议上说道,“巴黎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如果展览能在这里成功举办,将有助于推动‘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国际影响力。”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支持,但也有成员提出担忧:“巴黎的展览规模更大,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和展品,时间上会不会太紧张?”
林淑芬点头:“时间确实紧张,但我们可以分头行动。一部分人负责整理现有的资料,另一部分人前往柬埔寨和泰国,收集更多未公开的战地通讯员遗稿。”
她随即开始安排行程。她决定亲自前往金边,联系当地的历史学者,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红色高棉时期通讯员的资料。
两个月后,她再次踏上旅途。金边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街道两旁的法式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斑驳而沉静。她与柬埔寨历史学者索昆教授一同走访了多个村庄,采访了一些年迈的通讯员家属。
在一次采访中,她见到了一位名叫索昆?索帕的老人。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战地通讯员的侄子,如今已年过六旬。他拿出一叠泛黄的手稿,递给林淑芬。
“这是我叔叔留下的。”索帕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他在1975年失踪,我们一直不知道他最后写了什么。直到去年,我们在老家的地板下发现了这些笔记。”
林淑芬小心翼翼地翻开手稿,发现这是一篇关于红色高棉统治初期的记录。文字简洁,却充满了细节与情感。
“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文字。”她郑重地说道,“它们不该被遗忘。”
回到北京后,她立即将这些资料整理归档,并计划在巴黎展览中设立一个“红色高棉时期战地记忆”专区。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视的历史。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撰写一本关于战地通讯员与当代媒体伦理的新书,书名定为《真相的重量:战地通讯员的遗产与媒体责任》。她希望通过这本书,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继承战地通讯员的精神,守护真相。
某天深夜,林淑芬坐在书桌前,翻阅着索帕提供的手稿。窗外的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她想起那些曾在战火中奋笔疾书的人们,心中充满敬意。
“你们的文字,不会被遗忘。”她轻声说道,“我会继续讲述你们的故事,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