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林淑芬答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战地记忆数据库,将他们的文字、影像、录音数字化,让它们得以永久保存。同时,我们也要推动教育系统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让年轻一代理解战争的代价,珍惜和平的可贵。”
她的回答赢得了一致好评。会后,许多学者主动与她交流,表示愿意加入“亚洲战地记忆计划”,共同推动这一项目的国际化。
研讨会结束后,林淑芬在日内瓦多待了几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商讨合作事宜。她还参观了日内瓦的和平博物馆,与那里的策展人探讨如何将“记忆之屋”的展览理念推广到欧洲。
回到北京后,她立即召开团队会议,分享此行的成果。团队成员们士气高涨,纷纷表示愿意为“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下一阶段努力工作。
林淑芬决定将缅甸作为下一站。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缅甸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多次军事冲突,许多战地通讯员在动荡中记录下不为人知的历史。她联系了仰光的一位历史学者吴敏登,对方表示愿意协助她收集相关资料。
两个月后,林淑芬带领团队前往缅甸。仰光的街道上弥漫着热带的湿热,空气中夹杂着香料与木头燃烧的气味。她与吴敏登一同走访了多个村庄,采访了多位年迈的战地通讯员或他们的家属。
在一次采访中,她见到了一位名叫素敏的老人。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战地通讯员的助手,如今已是八旬高龄。他拿出一叠泛黄的手稿,交给林淑芬。
“这是我师傅留下的。”素敏用略显颤抖的声音说,“他死在一次轰炸中,但他的文字,还活着。”
林淑芬接过手稿,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是一篇关于缅甸内战初期的报道,字迹工整,语言朴实,却充满了力量。
“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文字。”她郑重地说道,“它们不该被遗忘。”
回到北京后,她将这些资料整理归档,并计划在“记忆之屋”中设立一个“东南亚战地记忆”专区。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视的历史。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撰写一本关于战地通讯员的专著,书名定为《沉默的呐喊:战地通讯员与真相的守护者》。她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记录他们的故事,也能唤起人们对真相与和平的思考。
某天深夜,林淑芬坐在书桌前,翻阅着素敏提供的手稿。窗外的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她想起那些曾在战火中奋笔疾书的人们,心中充满敬意。
“你们的文字,不会被遗忘。”她轻声说道,“我会继续讲述你们的故事,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