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不得不频繁往返于北京、纽约与东京之间,时间与精力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她坐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南锣鼓巷的天空,思索良久。风轻轻吹过,带着初夏的暖意,却无法驱散她心中的沉重。
她知道,山田明子的病情仍在恢复中,而她自己也已年过六十。她曾以为,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一切,但现在,她开始意识到,时间并不等人。
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历史不会等待我们,我们必须与它同行。”
第二天,她便回信东京大学教授,接受合作邀请,并开始着手安排赴日行程。她决定在东京停留两周,与日方学者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并组织一次关于亚洲战地报道史的国际研讨会。
临行前,她特意去了趟山田明子的家。老人已经能下床走动,精神也好了许多。她见到林淑芬,笑着说道:“林老师,我听说您要去东京了?”
“是的。”林淑芬点头,“我想带您一起去。”
山田明子愣了一下,随即摇头笑道:“我已经老了,走不动了。但我的心,一直和您在一起。”
林淑芬握住她的手,轻声说道:“明子,您是我最重要的伙伴。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战地之声’。”
山田明子微微一笑,眼中泛起泪光:“林老师,您一定要把我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林淑芬郑重地点头:“我会的。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抵达东京后,林淑芬与东京大学的团队展开了密集的讨论。她提出将“战地之声”项目扩展为“亚洲战地记忆计划”,涵盖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战地通讯员历史。她希望这个项目不仅记录战争,更关注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战后记忆如何被传承与重塑。
“战争的伤痕不会消失,”她在研讨会上说道,“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我们可以选择遗忘,也可以选择铭记。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铭记成为一种力量。”
她的发言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学者表示愿意加入这个项目,并提供了各自国家的相关资料。一位日本学者甚至带来了他祖父在二战期间作为战地通讯员的私人日记,希望能为项目提供素材。
林淑芬看着那些泛黄的日记本,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战争的文字,更是一段段鲜活的生命印记。
几天后,她启程返回北京。飞机穿越太平洋,夜色中,她靠在窗边,望着无尽的黑暗。她想起那些曾与她同行的人,想起那些在战火中记录真相的通讯员,想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声音。
她轻声自语:“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林淑芬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将从纽约带回的资料整理归档。她亲自将那本战地记者的日记送进了研究中心的初步档案库,并安排专人进行数字化处理。与此同时,她也收到了山田明子寄来的一封手写信,信中附带了几张她年轻时在朝鲜战场上的照片。照片背面,山田明子用日文写着:“林老师,这是我与您父亲并肩作战的地方。愿这些影像,能为您的事业添砖加瓦。”
林淑芬捧着照片,久久不能言语。她知道,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影像,更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是历史长河中的切片,是战争中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