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封来自日本的私人邮件陆续抵达纪念馆的邮箱。这些邮件中,有年轻学生对历史的困惑与反思,也有学者对资料的深入分析,甚至还有几位曾在日本自卫队服役的老兵,表达了他们对战争本质的重新认知。
“林女士,”赵志远一边翻看着邮件,一边感慨道,“没想到,我们的资料竟然在日本年轻人中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
林淑芬接过一封来自东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的信,信中写道:
>“林女士,您的纪念馆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过去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几乎全部来自课本和老师的讲述。但当我读到通讯员们的日记和电报稿时,我才意识到,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事件,而是由一个个真实的人组成的。谢谢您和您的团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
林淑芬读完,轻轻合上信纸,眼中泛起一丝暖意。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她轻声说道,“不是让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VR项目也迎来了国际上的关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试用了纪念馆的VR体验后,主动联系赵志远,希望能在德国复制类似的项目。
“我们愿意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他在邮件中写道,“我们希望能让德国的年轻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沉浸式历史’,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
林淑芬看完邮件,沉思片刻后说道:“可以考虑合作,但必须确保内容的完整性。我们不能让历史被简化,也不能让它被误解。”
赵志远点头:“我明白。我会和他们沟通,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我们的标准。”
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纪念馆的国际交流部正式成立。林淑芬亲自挑选了几位精通外语、熟悉历史研究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
“我们不是要输出中国的观点,”她在第一次部门会议上强调,“而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让世界看到真实的历史,也让中国看到不同的视角。”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气氛热烈而充满干劲。
不久后,纪念馆迎来了第一位来自海外的实习生??一位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年轻学者,名叫山田明子。她主动申请来纪念馆实习,希望深入学习中国的战地通讯史研究方法。
“我从小对历史感兴趣,”山田明子在自我介绍时说道,“但直到我读了林女士的演讲稿和纪念馆的资料,我才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冲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林淑芬看着这位年轻学者,眼中满是欣赏。
“欢迎你,山田小姐。”她微笑着说,“希望你在这里能学到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山田明子的到来,不仅为纪念馆带来了新的视角,也促进了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她将纪念馆的资料翻译成日文,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分享,吸引了大量日本网友的关注。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英文网站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访问量突破一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开始在网站上留言,分享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与感受。
“我是一名英国的高中历史老师,”一位用户写道,“我在课堂上使用了你们的资料,学生们反响非常热烈。他们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胜负。”
“我是一名韩国的大学生,”另一位用户留言道,“我正在研究朝鲜战争的历史,你们的资料对我帮助很大。谢谢你们的坚持。”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