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林主任,这封邮件……有点奇怪。”赵志远将电脑推到林淑芬面前,眉头紧锁。
林淑芬接过电脑,仔细阅读邮件内容。发件人署名是“东京大学战史研究中心”,但邮件中却夹杂着一些不寻常的措辞,尤其是一段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论述,明显带有某种倾向性。
“他们说,希望我们能‘调整’部分资料,以更符合‘客观性’。”赵志远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这不就是变相要求我们修改历史吗?”
林淑芬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他们这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
她深知,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常被某些势力当作工具,试图模糊战争责任、淡化侵略罪行。而纪念馆所坚持的,是基于大量原始档案、亲历者口述和实物证据的真实历史。
“我们必须回信。”林淑芬语气坚定,“但不是争论,而是用事实回应。”
她亲自起草回信,附上了纪念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原始电报稿、通讯员日记摘录,以及VR项目中所依据的真实战地通讯记录。
“我们欢迎学术交流,也尊重不同观点的探讨,但历史的事实不容篡改。”她在信中写道,“纪念馆的使命,是记录真实,而非迎合。”
回信发出后,团队成员都捏了一把汗。但没想到,几天后他们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年轻学者的私人邮件。
“林女士,谢谢您坚持了历史的真实。”信中写道,“我们是一群年轻的历史研究者,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客观面对历史真相的窗口。您的纪念馆,是我们看到的最真实的那扇窗。”
这封邮件让林淑芬和整个团队都感到欣慰。他们明白,历史的传播不仅需要资料的展示,更需要一种态度??一种不屈服于偏见、不妥协于遗忘的态度。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VR项目也迎来了新的突破。科技公司与纪念馆合作,开发出一套“沉浸式电报通讯模拟系统”,体验者可以亲自操作老式电报机,接收和发送战地电报,甚至在模拟轰炸中体验通讯员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完成任务。
“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教育方式的革新。”赵志远兴奋地说,“我们正在打破传统博物馆的边界,让历史成为一种体验。”
项目上线后,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前来体验。许多学生在体验后纷纷表示:“以前总觉得历史很遥远,但现在我好像真的‘活’在那个年代。”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封电报能改变一场战斗的命运。”
“原来,通讯员也是英雄。”
林淑芬看着这些留言,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纪念馆的努力,正在一点点改变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新一代的历史观。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纷纷发来合作意向,希望引进纪念馆的资料、课程和VR项目。
“林主任,我们是不是该考虑成立一个国际交流部?”赵志远提议道,“现在的需求已经超出了我们现有的能力。”
林淑芬点头:“是时候了。我们要把纪念馆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历史交流平台。”
她开始着手组建国际交流团队,聘请翻译、历史学者、文化交流专家,确保每一份资料都能准确传达,每一个项目都能尊重文化差异,同时坚守历史的真实性。
“我们不是要输出观点,而是要提供事实。”林淑芬在团队会议上强调,“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历史,也让中国看到世界的历史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