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纪念馆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林淑芬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法国的那场国际研讨会结束后,她收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邀请,希望她能前往交流经验,并分享纪念馆在战地通讯史研究与传播方面的成果。
“林阿姨,日本那边的大学也发来了邀请函。”赵志远拿着邮件走进办公室,“他们希望您能去讲讲我们做的那些项目,特别是那个VR体验。”
林淑芬接过邮件,轻轻翻开,目光在几行文字上停留片刻,随后点头:“可以考虑。我们一直强调历史的全球性,也应该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赵志远有些犹豫地说道:“不过……那边有些学者对那段历史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
林淑芬微微一笑,语气坚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去。历史不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铭记与理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未来。”
赵志远看着她,眼中满是敬佩:“您说得对。那我来安排行程。”
几天后,林淑芬便启程前往东京。她带着纪念馆的部分资料和VR设备,还有一份精心准备的演讲稿。这是她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也是她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在东京大学的礼堂里,林淑芬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台下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与学生。她的演讲从一段老通讯员的电报稿开始,讲述了战地通讯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也讲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通讯员们如何在战火中坚守岗位。
“这不仅仅是一段军事历史,”她说道,“更是一段关于人性、责任与勇气的历史。每一位通讯员,都是战场上的无名英雄。”
演讲结束后,一位日本学者起身提问:“林女士,您如何看待那段战争历史?我们是否应该一直记住它?”
林淑芬看着他,语气平静而坚定:“历史不能遗忘,也不能被美化。它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是我们理解彼此、避免重蹈覆辙的基石。记住它,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提问,表达他们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与思考。
研讨会结束后,林淑芬还受邀参观了当地的战争纪念馆,并与几位日本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也正在研究战地通讯史,但更多是从技术角度出发。林淑芬则从人文角度,分享了中国通讯员的故事,以及纪念馆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年轻人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
“我们希望能与贵馆合作,”一位日本学者说道,“将这些资料翻译成日文,让更多日本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林淑芬点头:“我很乐意。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回到北京后,林淑芬立刻组织团队,开始与日本方面沟通资料翻译和共享事宜。与此同时,纪念馆的英文网站也在不断更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访问者。
“林主任,我们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邮件。”赵志远兴奋地走进办公室,“他们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些关于战地通讯的资料,用于他们大学的历史研究。”
林淑芬接过电脑,仔细阅读邮件内容,随后点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赵志远笑着说:“您这次去日本,真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林淑芬看着他,眼中满是欣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而是整个团队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故事,而如今,这些故事终于走向了世界。”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VR项目也在不断升级。团队与科技公司合作,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