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几个人打打闹闹,根本没把僵尸当回事儿,老太婆在一旁自闭,她在回忆自己90多年来的生活,跟大宝一比,真是活到了狗身上去了,
过了大约40多分钟,一队吉普车浩浩荡荡的开了进来,大宝他们停止了打闹,左明月问大宝,
“怎么部队的人都是用吉普车运兵了吗?”
大宝摇了摇头,这一定是那些县领导来了,
吉普车一辆一辆的停下,车门打开,有人不断的下来,大宝看到韦拔光在最后的车里,这证明来的十几个人中,他的官儿最......
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再次许下承诺:“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随着“烽火传音”线上直播的成功,纪念馆的团队开始着手策划第二场直播。这一次,他们决定将主题聚焦在“战地通讯与女性通讯员”上。林淑芬特意联系了几位曾参与战地通讯工作的女兵,其中一位已经八十多岁,身体依然硬朗,她名叫李素兰。
“我那时候才十八岁,刚从电报学校毕业,就被派到了前线。”李素兰在电话里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女兵不比男兵差,一样在炮火中工作,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林淑芬被她的话深深打动,立刻安排团队前往拜访,并邀请她作为嘉宾参与直播。
“林老师,你们真的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故事?”李素兰握着林淑芬的手,眼中泛着泪光。
“是的,阿姨。”林淑芬郑重地说,“你们的付出,不该被遗忘。”
直播当天,李素兰坐在镜头前,穿着整齐的军装,胸前别着一枚旧军功章。她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但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
“我们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设备,一台老式电报机,几节电池,就是我们全部的工具。”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展柜里的一台老式电报机,“我们每天要发送几十封电报,有时候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手都冻僵了,但电报不能停。”
弹幕中迅速刷起一片“敬佩”“致敬女兵”“历史的见证者”等留言。
一位网友留言:“阿姨,您后悔过吗?”
李素兰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透着坚定:“后悔?当然有过。但每次想到我们发送的电报能救下战友,我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直播结束后,许多观众纷纷留言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了解女性通讯员的历史,也第一次意识到,战争背后,还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女性在默默付出。
“林阿姨,这场直播比第一场还要感人。”赵志远看着后台数据,激动地说,“观看人数已经突破八万了!”
林淑芬点点头:“我们要继续做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与此同时,纪念馆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林淑芬亲自带队,与翻译团队一起审校第一批英文资料。
“这份电报稿,是当年一位通讯员在敌军轰炸中发出的最后一封。”林淑芬指着其中一份资料,“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翻译团队的负责人是一位年轻的学者,名叫陈然,他对这段历史充满兴趣,主动提出可以协助纪念馆建立一个英文版的数字档案库。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