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随着巡展活动的持续推进,纪念馆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南锣鼓巷这片老街区。越来越多的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开始主动联系林淑芬和赵志远,希望将“烽火传音”项目引入本地。
“林阿姨,我觉得咱们可以考虑做一个‘烽火传音’主题的线上直播。”赵志远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提议,“现在网络越来越普及,很多年轻人习惯通过直播了解信息。如果我们能定期做一场关于战地通讯史的直播,应该能吸引不少观众。”
林淑芬点点头:“这个想法不错。但直播内容要真实、有深度,不能只是走形式。”
赵志远早已做了准备,他拿出一份策划案:“我已经和几位老通讯员沟通过了,他们愿意出镜讲述自己的经历。我们还可以在直播中展示一些未公开的资料,比如电报稿、战地日记,甚至是一些老式电台的使用演示。”
林淑芬翻阅着策划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考虑得很周到。那我们就先试一场,看看效果如何。”
第一场直播定在了一个周末的晚上。直播间设在纪念馆的多功能厅,背景是展柜中陈列的老式电台和泛黄的电报稿。赵志远担任主持人,林淑芬则作为主讲人,讲述战地通讯员的职责与故事。
直播一开始,就有上千人进入直播间。观众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学生、教师、历史爱好者,甚至还有一些退伍军人。
“林老师,我想问一下,当时的通讯员在战场上最困难的是什么?”一位网友在弹幕中提问。
林淑芬看着屏幕,缓缓说道:“最困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压力。他们知道,自己发送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影响一场战斗的胜负。他们必须在枪林弹雨中保持冷静,不能出错。”
她一边说,一边从展柜中拿出一份泛黄的电报稿:“这份电报,是当年一位通讯员在敌军轰炸中发出的最后一封。他的战友们全部牺牲了,但他依然坚持完成了任务。”
弹幕中瞬间刷起一片“致敬”“感动”“历史不该被遗忘”的留言。
直播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观看人数突破五万,互动留言超过三千条。许多观众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深入地了解战地通讯员的历史,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事迹,更是无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用生命书写的篇章。
“林阿姨,这场直播太成功了!”赵志远兴奋地说,“我们接下来可以定期举办,甚至可以邀请更多老战士、历史学者来参与。”
林淑芬点头:“是的,我们要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数字档案库也在不断更新。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被整理和上传,平台的访问量持续攀升。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将其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林主任,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外大学的邮件。”一位研究员拿着电脑走进办公室,“他们希望与我们合作,将部分资料翻译成英文,用于国际历史研究。”
林淑芬接过电脑,仔细阅读邮件内容,随后点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这段历史走向世界。”
赵志远在一旁补充道:“还可以考虑举办一次线上国际研讨会,邀请各国的历史学者参与,共同探讨战地通讯在战争中的作用。”
林淑芬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你越来越有国际视野了。”
赵志远笑了笑:“是您一直带着我往前走。”
南锣鼓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