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录制,还特意穿上了当年的军装,站在展馆的展柜前,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那时候,我们每一份电报,都关系到前线战士的生死。”张文海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有时候,我们几个通讯员轮班守着电台,几天几夜不睡觉,就为了确保信息能及时传达到位。”
林淑芬在一旁认真记录,赵志远则负责拍摄。视频录制完成后,他们又邀请了几位学生志愿者,协助设计互动环节和教学演示。
课件制作完成后,很快便在市青少年宫的课堂上投入使用。第一堂课,林淑芬亲自讲解,赵志远则在一旁协助操作电报机模型。课堂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互动,不少孩子还主动提问,表现出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
一位小女孩举手问道:“林阿姨,那时候的通讯员,是不是就像现在的快递员一样,把信息送到前线?”
林淑芬笑着点头:“可以这么理解,但他们的任务更危险,也更紧急。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还要在极端环境下完成任务。”
小女孩听得入神,连连点头。
课后,王老师走过来,感慨地说:“林阿姨,赵同志,你们的课件真的很有意义。这些孩子们,现在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林淑芬微笑道:“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随着课件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申请将“烽火传音”展区纳入教学计划。林淑芬和赵志远也频繁受邀前往各地开展讲座和互动课程,纪念馆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就在他们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那天傍晚,赵志远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赵同志,我是李振国的儿子,李明。我父亲最近身体不太好,想见见你们。”
赵志远一愣:“李老怎么了?”
“他最近记忆力有些模糊,但一直念叨着你们整理的那些资料。”李明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他说,希望你们能帮他完成一件事。”
赵志远立刻将情况告诉了林淑芬,两人当天晚上便赶到了李老家。
李振国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但眼神依旧清明。看到林淑芬和赵志远进来,他露出一丝笑意:“你们来了……”
林淑芬握住他的手,轻声说道:“李老,我们来看您了。”
李振国点点头,声音微弱:“我……有一封信,是父亲留下的,一直没有公开。我想……把它交给你们。”
林淑芬和赵志远对视一眼,心中一震。
李明从书架上取出一个泛黄的信封,递给林淑芬:“这是我爷爷留下的,父亲一直没舍得打开,他说,等找到合适的人,就交给你们。”
林淑芬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封手写的信,字迹苍劲有力,内容却令人震撼。
信中写道:
“若此信能被后人所见,望诸君铭记,我等虽为无名之辈,却亦曾为民族之存亡,赴汤蹈火,誓死不退。战地通讯,虽无刀剑之锋,却有千钧之重。愿后人知,每一份电报背后,皆有无数英魂守望。”
林淑芬读完,眼眶湿润。
赵志远低声说道:“这封信……应该放进展区,让更多人看到。”
李振国轻轻点头:“是啊……这是我父亲最后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