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旧木箱。箱子不大,却沉甸甸的。她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几本泛黄的笔记本,还有一些老照片。
她小心翼翼地翻开其中一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字。有些是李振国当年写的战地笔记,有些则是他在医院里躺着时随手记下的片段。
她在一张夹在笔记本里的纸上,看到了一行熟悉的字迹:
“若有机会,我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王秀兰的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字,泪水无声滑落。她终于明白,李振国为何一直坚持写作,哪怕身体虚弱,也要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那天晚上,她将这些笔记本交给了林淑芬,并叮嘱道:“这些都是他留给我们的东西,一定要好好保存。”
林淑芬接过木箱,重重地点了点头:“我会的。这些文字,不该被遗忘。”
几年后,一部以李振国为主角的纪录片电影在全国上映。影片真实还原了他的一生,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再到他晚年的写作与思考。
许多观众看完后感动落泪。有人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平凡而伟大。”
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话题:“寻找身边的李振国”,鼓励大家记录下自己身边经历过战争、为新中国奋斗过的老人们的故事。
王秀兰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的关于李振国的消息,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丈夫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却通过这些文字、影像,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窗外,槐花依旧盛开,微风吹过,花瓣纷纷扬扬落下,如同当年战场上飘落的雪花。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然落幕。
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