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落幕。
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李振国走后,南锣鼓巷的院子一下子空了下来。王秀兰依旧每天早早起床,煮一锅小米粥,炒两个小菜,可桌上却再没有那个端着碗、慢慢咀嚼的老头了。
她坐在院角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李振国生前最爱看的那本笔记本。纸张已经泛黄,边角微微卷起,但字迹依旧清晰。她一页页翻着,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李振国,从部队回来,带着一身硝烟味,在院子里搭起棚子、修屋顶、种菜养鸡的模样。
林淑芬来了好几次,每次都会带来一些读者的来信和新出版的消息。她说:“老李的故事,已经被列入中小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了。”
王秀兰点点头,轻声道:“他要是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
那天下午,林淑芬带来了一位年轻人,说是纪录片导演,想把李振国的一生拍成电影。年轻人很诚恳,说:“我们希望用影像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也让更多人记住李老。”
王秀兰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导演,忽然想起了当年摄制组来家里拍摄的情景。那时候李振国虽然身体不好,但精神很好,讲起往事,眼神里还闪着光。
她叹了口气,将那本笔记本递给了导演:“这里面都是他的手稿,你们拿去吧。希望能拍出一个真实的他。”
导演接过笔记本,郑重地点头:“我们会的。”
……
春天又来了,南锣鼓巷的老槐花再次盛开。王秀兰站在院子里,看着花瓣随风飘落,心里一片宁静。
孩子们时常来看她,孙子已经上中学了,听说爷爷的事迹后,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爷爷是英雄》。老师表扬了他,还在班级里朗读了他的文章。
“奶奶,我以后也要像爷爷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孙子认真地说。
王秀兰摸摸孩子的头,眼里含着泪光:“你爷爷要是听见了,一定会很高兴。”
日子一天天过去,南锣鼓巷的一切似乎都没变。老房子依旧,青石板路依旧,街坊邻居依旧。只是那个常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讲故事的老人,已经不在了。
可他的故事,仍在继续流传。
……
几个月后,一部名为《南锣鼓巷的记忆》的纪录片在各大平台上线。影片以李振国的真实经历为主线,讲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展现了和平岁月里的温情与坚韧。
许多观众被深深打动。有人留言说:“看完这部片子,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平凡中的伟大’。”
还有人专门写信给出版社,表示要重走李振国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
林淑芬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李老一生低调,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时代的真相。他不是为了名利写作,而是为了让人们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
王秀兰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屏幕上播放的画面,泪水无声滑落。那是她熟悉的男人,熟悉的院子,熟悉的生活片段。影片最后,定格在一个画面: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那本笔记本,轻轻念道:
“1958年,重生于南锣鼓巷;2024年,归于南锣鼓巷。一生无悔。”
王秀兰闭上眼睛,低声呢喃:“老李,你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