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几天后,林淑芬果然带来了好消息。她通过朋友找到了一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军区档案残卷,里面有一段关于赵明远的记载??他是山西榆社人,父母早亡,参军前一直在村子里务农。档案中还提到,赵明远牺牲后,部队曾派人回乡调查,但由于战乱,村里早已无人记得具体细节。
“我觉得应该去一趟榆社。”林淑芬对李振国说,“也许能在当地找到一些线索。”
李振国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好,我去。”
王秀兰一听这话,立刻皱起眉头:“你这身子还没完全恢复,怎么能长途奔波?”
“秀兰,”李振国握住她的手,“这是我欠他的。如果这辈子不去看看,我心里始终有个结。”
王秀兰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最终叹了口气:“那我陪你去。”
……
几天后,一行三人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列车。火车穿过山峦与田野,窗外风景如画,车厢内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惆怅。
到达榆社后,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赵明远的老家??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青砖灰瓦的房子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一位年迈的老人接待了他们,听说是来找赵明远的消息,神情顿时激动起来:“赵明远?那是我们村里的英雄!可惜啊,他走得太早了。”
“您还记得他吗?”林淑芬问。
“当然记得!”老人连连点头,“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胆子大,敢闯。后来参军去了边疆,村里人都说他以后肯定能成大事。”
李振国听着这些话,心中五味杂陈。他轻声问道:“他家里还有人吗?”
“没了。”老人摇头,“他爹娘走得早,还有一个妹妹,后来嫁到外县去了,几十年没音讯了。”
李振国沉默良久,最后站起身,朝村口的方向走去。那里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上面刻着几个模糊的名字,其中一个正是“赵明远”。
他站在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喃喃道:“兄弟,我来看你了。”
王秀兰和林淑芬站在他身后,默默注视着这一切。风轻轻吹过,带来远处山林的气息,也仿佛带走了岁月的尘埃。
……
回到北京后,李振国将这段经历告诉了出版社的人。最终,这本书定名为《南锣鼓巷的记忆》,正式出版发行。书中不仅记录了李振国的一生,也讲述了许多像赵明远一样的无名英雄的故事。
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读者纷纷留言,表示被书中真实的历史和人性光辉所打动。
一天傍晚,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本新出版的书,轻轻翻阅。王秀兰端着茶走过来,坐到他身边:“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李振国合上书,笑道,“至少,我没有辜负那段岁月。”
王秀兰看着他,眼中满是温柔:“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你就像那棵老槐树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无论风雨,始终屹立不倒。”
李振国笑了笑,握紧她的手:“有你在身边,我就踏实。”
夜色渐深,院中静谧无声。槐花依旧盛开,香气扑鼻。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风起时,落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