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小染抚摸着冰凉的砚身,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份礼物,无关价值,是一种理解,一种期许,更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她知道,父亲在用他的方式告诉她,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家永远是她的后盾,而她,值得世上最好的东西。
“谢谢爸爸。”她轻声说,将木盒小心抱在怀里。
流言在墨小染持续稳定的优秀表现下,渐渐失去了市场。
而真正让这场风波彻底平息,并让墨小染赢得广泛认可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开挑战。
京大附中与几所顶尖中学联合举办了一场线上数学建模联赛,难度极高,旨在选拔顶尖苗子。
学校高度重视,在高一重点班进行了初步选拔,墨小染和周念脱颖而出,与高二的一位学长组队参赛。
联赛题目发布:基于实时交通数据,构建一个动态优化模型,为城市特定区域设计最优的共享单车投放和调度方案。
题目涉及大数据处理、运筹学、算法设计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极具挑战性。
团队三人分工,高二学长负责核心算法构建,周念负责数据处理,墨小染负责模型优化和论文撰写。
比赛时间持续七十二小时。
他们泡在学校的计算机房里,日夜不休。
高二学长算法能力强,但有时过于理想化;周念数据处理精细,但沟通表达稍弱。
墨小染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她能迅速理解学长的思路,并将其与周念处理好的数据进行有效对接,发现模型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偏差,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
最后一天的凌晨,模型在某个关键参数上卡住了,预测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
学长有些焦躁,周念也疲惫不堪。
墨小染盯着屏幕上一行行代码和流动的数据,沉默了很久。
她想起曾经和陈珂研究湿地水体时,那些非线性的、存在滞后效应的关联。
“会不会……我们忽略了潮汐效应?”她突然开口,声音因熬夜有些沙哑,“不是海水的潮汐,是早晚上下班高峰带来的、类似于潮汐的人流波动对单车使用模式的周期性影响?这个影响可能存在一个非线性的叠加……”
学长和周念都愣住了。
这个角度他们从未想过。
立刻调整参数,加入基于时间序列的周期性人流波动函数进行模拟。
结果显示,预测准确率大幅提升!
七十二小时结束,他们提交了一份结构完整、数据翔实、模型创新且实用的论文。
一周后,结果公布。
他们的团队获得了联赛特等奖。
评审点评特别提到了他们模型中“对周期性人流波动影响的独到见解和有效建模”。
消息传回京大附中,一片哗然。
这次联赛的含金量和公正性毋庸置疑。
墨小染在团队中的关键作用,也被参与的高二学长和周念亲口证实。
那些曾经质疑的声音,彻底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认可。
实力,是打破一切偏见最有力的武器。
墨小染站在学校公告栏前,看着红榜上自己团队的名字,神情依旧平静。
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抱着那方父亲送的宋代古砚,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踏实。
高中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前路或许仍有挑战,但她内心的力量,已如破晓的晨光,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坚定。
高二的学习生活,如同西山秋日的天空,高远而明净。
课程难度加深,知识体系愈发庞杂,但对早已习惯自律与探索的墨小染而言,反而有种如鱼得水的畅快。
她在理科的逻辑世界里严谨求索,在人文的广阔天地中涵养心性,那份经由岁月与学识沉淀下的沉静气质,如同被打磨得愈发温润的美玉,开始自然而然地散发出独特的光晕。
这种光晕,吸引了一些人的目光。
不同于初中时或好奇或审视的打量,也不同于高一因成绩和竞赛带来的纯粹敬佩,这些目光里,开始掺杂了属于青春期的、朦胧而真诚的欣赏。
第一个明确表现出这种欣赏的,是陈珂。
那个曾经在科技创新大赛中与她并肩作战、性格木讷却专注认真的男生,也凭借出色的竞赛成绩进入了同一理科重点班。
他依旧是那个不善言辞的陈珂,但看向墨小染的眼神里,多了些难以忽视的光亮。
他会默默记下她偶尔提及需要的某本绝版参考书,然后费尽周折找来,若无其事地放在她桌上;
会在小组实验时,主动承担最繁琐耗时的部分,只为让她能更专注于核心数据的分析;
会在她代表学校参加市级物理竞赛前,将自己整理的所有易错点和解题技巧手写了一份详尽的笔记,字迹工整,思路清晰,悄悄塞进她的书包。
他的好感,沉默,笨拙,却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扎实与真诚。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