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织明 > 第六十四章:未雨绸缪

第六十四章:未雨绸缪(3 / 4)

p;何况那些大商号在各地都设有分号,许多还有京中要员的股子在里面,这永宁伯要是真的开征商税,那还不跟要了他们的命一个样?”

    那人吧嗒了一口茶水,继续道:“瞧好吧,这一回不把永宁伯的牙硌掉几颗,咱从嘴里抠出来赔你。”

    “嘿嘿!”

    接话那人阴笑着道:“我看不见得。永宁伯是啥人啊,连奴酋喝竿都敢截杀的主,这一回不见得……”

    这时,旁边一桌有人插言道:“哼,还真是不见得啊。我可是听说,那永宁伯自持功高,不将巡抚等官放在眼中,还私开互市,聚敛钱财,更私自出兵口外,擅启边衅。”

    他故作神秘地四周看了看,才继续轻声说道:“听说鞑子派了兵,要攻打宣大边堡,惩罚永宁伯的挑衅。

    据说朝中攻讦永宁伯的奏折,堆得跟个小山也似,这一回连陛下都头疼啦。”

    “兄台慎言,小心被东厂侦事人听到,可怕飞来横祸啊!”

    众人接下来便述说起最近十分流行的各种谣传,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却是句句不离永宁伯,不外乎开征商税,与民争利,居功自傲,藐视百官,轻启边衅,引来鞑贼报复等等。

    不过,最神奇的还是关于张诚养寇自重一说,传言他在辽东之战,并未全力攻打奴贼,战后更是私下跟奴贼交易,贩卖大量粮谷、铁料、火药等违禁品给奴贼。

    要知京师百姓多年来,屡屡受奴贼入关劫掠,他们是最恨奴贼,这时放出如此谣言,登时引起京中百姓一阵阵怒骂。

    这种场面,不断出现在北京城每一处繁华地段的各茶肆酒楼,一时间京师再次沸腾起来……

    更有甚者,还言鞑子因锦州战事不利,欲向朝廷请和,而永宁伯却在背后操作此事,想和议后与鞑子做买卖赚钱。

    真真假假,各种传言不断,似乎注定了今年不会是一个太平年。

    …………

    戌时,春寒料峭,京师上空,却又飘起一片片稀疏的雪花。

    崇文门大街附近的一处宏伟府邸中,书房之内,仍然温暖如夏,新上任的吏部尚书郑三俊,默默坐在自己的黄花梨官帽椅上,身下还垫着厚厚的暖褥。

    他面前的檀木书案上,放着一盏新沏的茶水,却久久不喝,直到茶水逐渐变得冰凉,他就这样一言不发地静静坐着在那里。

    原吏部尚书李日宣,就坐在他的侧面,他面前的茶水也是同样冰冷,一双深邃的眼睛,冷冷看着郑三俊。

    “用章兄还没有话要说吗?”

    李日宣终于开口说话,他的语气虽然很平淡,然在话语中却暗藏一股掩饰不住的怒火。

    而他眼前的新任吏部尚书郑三俊,也算是一位官场老将,他可是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重臣,素有“三部”尚书之称。

    郑三俊池州建德人,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崇祯初年,曾为南京户部尚书,后转吏部尚书,八年正月,又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

    崇祯十一年,有盗穴工部垣,三俊拟轻典,帝怒夺其官,朝臣疏救,乃许配赎,后又于今年初再次被起用为吏部尚书。

    他为人慎重,特别是在罢官后又再次复出,只是身在局中,往往由不得自己,便如崇祯十一年的那场祸事,他原也有心重判,只是各方求情不断,他只略微迟疑,结果却给自己带来祸端。

    “你我算君子之争,不论何人上下,皆是为了大明国朝,只是……”

    “砰”的一声轻响传来。

    原是李日宣敲击在身前案几上,茶盏都被震得咣咣咣的晃动不止。

    他声色俱厉:“张诚,他究竟想干什么?”

    “他在北路边陲小地

最新小说: 背欺里火宿 破怨师 九娘 铠甲:天道赐我威麒印 这个漫画家精神病吧 网游:在我眼里,你全身都是弱点! 不良人:诸位,一起复兴大唐吧! 病娇总裁的黑月光又重生了 皮物:我的舍友被变成了皮! 火烧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