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这个影帝不务正业 > 第862章 天眼的反击

第862章 天眼的反击(1 / 4)

回家的路上,孩子们依然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见闻,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开坦克!”平平挥舞着小拳头,一脸坚定。

“我要开飞机!”安安也不甘示弱。

“我…我,我也要开坦克,还要开飞机!嘻嘻!!”乐乐小脸急的通红。

承承没有说话,但是脸上也是带着无限向往的神情。

“你们都要好好学习,才能实现这些梦想。”柳亦妃温柔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脑袋瓜说道。

杨简也没有说话,只是笑盈盈的看着小朋友们。他能从四个小朋友闪闪发光的眼睛中看到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无声的教育,比任何课本上的说教都更加有力。

大会结束后,杨简和柳亦妃随着人流缓缓离开观礼台,他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依旧沉浸

回到家里,一进门,留守的李宛灵抱着牛牛,周志泽扶着杨真就围了上来。

“爸爸!妈妈!你们在电视上看到我了吗?我看到了真的大坦克啦!!有辣么大,还有好多轮子的大车车……”乐乐迫不及待的向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见闻。

“妈妈,我看到了好多好多装甲车和导弹。你和弟弟没去实在是太可惜啦!飞机有没有从我们家头顶飞过去?声音是不是很大?”承承也是开心的跟自家妈妈和弟弟分享着。

平平和安安也耐不住,加入了分享的行列中。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在阅兵现场所见所闻,小脸上满是开心和兴奋。

牛牛小家伙以为哥哥们是在跟他玩,在自家妈妈怀里一蹦一蹦的,小的跟个掉完牙的小老头似的。

大人们和笑着围坐在小朋友们周围,听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现场的见闻,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那地动山摇的踏步声,那排山倒海的气势……

小朋友们竟然能很清晰的描述出来,承承也就算了,他明年就将要脱离小学生的行列,成为一名中学生,可三个还在上幼儿园小朋友能把那么多场景和见到的武器装备大差不差的记下来,属实不容易。

杨振华也激动地拍着大腿说道:“好!好啊!能去现场,这辈子值了!咱们的国家,真是越来越强大了!”

林秀兰抹着眼角:“看得我都快流眼泪了,太激动咯!”

柳晓莉也是感叹道:“我们那个时候,好多人都想出国,要是放到现在,谁还想出国?”

大家深以为然,那是华夏现代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社会现象。

那个年代的“出国热”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下,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诉求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简单来说,七、八十年代华夏人“老想着出国”,是一个刚刚从封闭和匮乏中走出的民族,面对一个强大、富裕、陌生的外部世界时,所产生的集体性向往的选择。它源于巨大的落差感,成于政策的放开,炽于对个人价值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有时候人们一讲到那段时间“出国热”的这个现象,其实是褒贬不一的。

之所以会出现分歧,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们内心深处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这种分歧并非源于事实本身,而是源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察视角以及不同的价值判断。

持褒奖态度的人,通常是从国家发展、历史进步和个人奋斗的宏观或积极视角来看待的。

支持者认为,派遣留学生是打破封闭、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唯一捷径。事实证明,这批早期出国人员中,有大量人才学成归国(或以后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成为了华夏科技、教育、经济等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和领军人物,为华夏追赶世界潮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很多人认为,个体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自由的思想环境。这是一种人性的解放,是对“人往高处走”这一基本规律的尊重,无可指责。

许多人靠着惊人的毅力拼搏成功。这种“洋插队”的故事,亦被视为与命运抗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充满了励志色彩。

持批评态度的人,则更多地从国家利益、社会道德和现实问题的微观或消极视角出发。

其中人才流失的巨大阵痛,这是最核心、最尖锐的批评。

国家在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花费巨资培养出的最顶尖大学的精英学生,一大批在毕业后选择出国,并且其中很多人没有按时回国,而是留在当地成为“人才”。这对那一时期正处于人才断档期的华夏来说,被视为一种巨大的损失和“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过从长远看,出国潮促进了中外交流、培养了国际化人才,其中很多人在后来回流到国内;但从短期看,它确实掏空了当时急需人才的许多单位。

当时的社会上还弥漫着一种“国外的月亮比华夏圆”的氛围。一些人为了出国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出现假结婚、编造理由等行为,杨简的丈母娘当初就是这么操作的。

这种风潮引发了关于“道德滑坡”和“爱国主义精神衰落”的广泛忧虑和

最新小说: 和渣夫同归于尽后又双双重生了 夜尽时天明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全职法师:召唤黑龙天,神力之巅 纯恨夫妻双重生,我嫁权贵你哭啥 从影评人到文娱大佬 沪上来了个小神兽,叉腰旺全家! 重生美利坚,我是华尔街传奇空头 同时穿越:全是深渊难度 全球异能:只有我在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