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乐表演,山南水北的货摊摆在一起,卖海产的与卖杂粮的讨价还价,用的都是带着唐音的琉球话。
李崇把琉州的变化写进《琉州置州颂》,派人快马送往长安。李承乾读罢,在奏疏上批复:“琉州虽远,朕心亲临。凡州内学子、工匠、农夫,有才能者,皆可入朝为官,勿分地域。”
批复传回琉州那天,正赶上学宫的入学考试。三百余名考生里,有山南渔民的儿子,有山北农夫的女儿,他们在试卷上写下“愿为大唐效力”的誓言,字迹虽稚嫩,却透着前所未有的笃定。
夕阳下,首里城的炊烟与学宫的钟声交织。新落成的州衙前,“琉州之印”的铜铃在风中轻响,与远处唐军军镇的号角、渔民归航的渔歌融在一起,成了属于大唐琉州的声音。这片曾被部落分割的土地,如今在“州”的建制下,与大唐的血脉紧紧相连,就像学宫门前的那棵榕树,根系早已扎进中原的土壤,枝叶却在海东的阳光下,舒展得愈发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