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与二皇子并肩而立,接受两国使臣的祝福。当她用刚学会的倭语说“愿唐倭永好”时,观礼的百姓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婚后,安乐县主没有沉溺于后宫,而是在平城京开设了“唐式工坊”,亲自教倭国女子纺织蜀锦;又在太学旁建了“安乐书斋”,让陪嫁的博士讲解《十三经》。她带来的太医还在奈良城开了医馆,用大唐的针灸术救治百姓,很快就得了“活菩萨”的美称。
二皇子受她影响,越发推崇唐化。他脱下倭国的贯头衣,换上大唐的襕衫;放弃倭国的“大化历”,改用大唐的“麟德历”;甚至在朝堂上提议,“太政官衙的公文,以后要用汉文书写”。
中臣藤原在一次家宴上,对儿子感叹:“当年咱们学大唐,是怕被打;如今学大唐,是真心觉得好。你看县主教织的锦,比咱们的麻布强十倍;她带来的《农桑辑要》,让稻子增产了三成。这门亲事,真是娶对了。”
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正在翻看安乐县主的家书。信里说“倭国百姓渐爱唐物,学子皆诵汉文,二皇子待我甚厚”,还附了一张倭国新织的蜀锦样品,花纹与蜀地所产已相差无几。
“看来,这桩婚事比十艘楼船还有用。”李承乾笑着对裴炎说,“典籍能传知识,工匠能传技艺,而血脉相连,能传人心。”
裴炎点头:“陛下,倭国最近又遣使来,说想仿照长安的国子监,在平城京建‘大学寮’,恳请陛下派博士前往执教。”
“准。”李承乾提笔批复,“就派国子监的王博士去,让他把《贞观政要》也带去,告诉倭国皇子,治国不只是学技艺,更要学民心。”
春日的平城京,安乐书斋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安乐县主坐在窗前,看着倭国学子用汉文抄写《论语》,身边的侍女正用她带来的织机,织着新一匹蜀锦。窗外,二皇子正与大唐博士讨论《农桑辑要》里的堆肥之法,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一幅和谐的画。
中臣藤原路过书斋,听到里面的笑声,忽然明白,联姻带来的不只是和平,更是一种渗透——大唐的文化、技艺、理念,正通过这位安乐县主,像春雨般浸润着倭国的土地。而这种渗透,比任何盟约都更持久,因为它已融入了血脉。
海东的海面上,唐倭的商船依旧往来如梭。只是如今,船上不仅有丝绸和硫磺,还有通婚的书信,有互派的学子,有越来越多带着“唐倭混血”面孔的孩童。这场始于政治的联姻,终究在海东的土地上,开出了文化交融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