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公孙大娘的唐舞名家,还特意找到安倍清和,请教倭国“踊”的旋转技巧,说要融入自己的剑舞。
倭国乐师们也没闲着,他们跟着大唐乐师学弹琵琶,学唱《霓裳羽衣曲》,安倍清和更是把《诗经》译成倭文,配上和歌的调子,准备带回奈良教给太学的学子。
临别前,李承乾在御花园设宴饯行。秋菊盛开,溪水潺潺,大唐乐师与倭国乐师合奏着新编的《海东和乐》,琴声、笛声、太鼓声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画。
“安倍,”李承乾举杯示意,“音乐无国界,人心亦无国界。你看这曲子,唐乐与倭乐混在一起,谁能说清哪段是唐,哪段是倭?只要好听,能让人欢喜,就是好乐。”
安倍清和躬身道:“陛下的教诲,臣铭记在心。就像这御花园的菊,有来自中原的,有来自海东的,种在一起,才更热闹。”
船队离开长安时,载着比来时多一倍的礼物:《秦王破阵乐》的谱子、大唐乐师的琵琶、教坊司的舞衣,还有无数长安百姓写的赠诗。安倍清和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城,忽然明白,这次献乐带来的,不只是赏赐,更是一种认同——大唐不再把倭国当作“化外之地”,而是能与之“乐声相和”的友邦。
消息传到奈良,中大兄天皇亲自率百官到博多湾迎接。当他看到《秦王破阵乐》的全谱,听到安倍清和演唱用唐调改编的倭歌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唐肯与咱们共赏乐舞,这比十次册封都珍贵!”
不久后,奈良的太学里开设了“乐舞科”,既有大唐的《霓裳羽衣舞》,也有改良后的《兰陵王》,学子们穿着唐式襕衫,一边学《论语》,一边练乐舞,成了平城京一道奇特的风景。
而在长安的乐府里,新编成的《海东集》收录了倭国的二十首乐谱,注着“与唐乐相合,可同台演奏”。乐府令在序言里写道:“乐者,心声也。海东之音入我大唐,如百川归海,不分彼此,此乃盛世之象也。”
秋风吹过麟德殿的角楼,将隐约的乐声送向远方。那里有大唐的鼓瑟,有倭国的太鼓,有新罗的筚篥,有吐蕃的羌笛,交织成一曲属于海东的合鸣。李承乾站在观星台上,望着天边的流云,忽然觉得,比起楼船和律法,这乐声或许才是最坚固的纽带——它能钻进人的心里,让不同土地上的人,在同一支曲子里,感受到同样的欢喜与安宁。
这,或许就是他想要的海东:不只是臣服,更是交融;不只是敬畏,更是共鸣。而那支从倭国传来的《兰陵王》舞,不过是这场宏大交融里,一个优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