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千年一吻 > $10o章 朝堂激辩

$10o章 朝堂激辩(1 / 2)

夜色深沉,皇宫内专为紧急朝会设置的延英殿却灯火通明,恍如白昼。

殿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与寒意。

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兵部尚书崔敦礼、户部尚书高季辅等重臣已然齐聚,人人面色肃然,官袍整齐,显然都是从睡梦中被急召入宫。

李治端坐于御座之上,已换上了正式的常朝袍服,试图以威严的仪态掩饰内心的波澜。

他目光扫过台下众臣,沉声道:“诸卿,东西两线军报,想必已知晓。

高句丽、西突厥同时难,气焰嚣张,朕心实忧。

当务之急,需议定应对之策,以安社稷。”

兵部尚书崔敦礼先出列,详细禀报了当前掌握的两线军情,着重强调了高句丽联军势大、新罗危在旦夕的紧迫性,以及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部游骑的动向与对西域商路、屯田的威胁。

话音刚落,太尉长孙无忌便缓步出班。

他身形魁梧,虽年事已高,但目光依旧锐利,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陛下,老臣以为,当务之急,须集中力量,应对东线高句丽之患!”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继续陈词:“理由有三。

其一,高句丽乃先帝太宗皇帝耿耿于怀之夙敌,其王权臣桀骜不驯,屡犯天威。

今联合百济、靺鞨,其势更炽,若坐视新罗灭亡,则我大唐在辽东之藩屏尽失,辽东局势必将崩坏,届时九泉之下,我等有何颜面见先帝?”

此言一出,直接将问题提升到了继承先帝遗志的政治高度。

“其二,”

他伸出第二根手指,“高句丽地处辽东,与我河北诸州隔水相望,其兵锋可直指幽燕,乃心腹之患。

西突厥虽悍,毕竟远隔流沙大漠,其害暂不及此。”

“其三,国力有限,双线大规模用兵,乃兵家大忌,恐耗竭府库,动摇国本。

故,老臣主张,当遣精锐,援新罗,予高句丽迎头痛击!

至于西线,”

他语气稍缓,“可命安西都护府谨守要隘,如庭州、西州,依托坚城,深沟高垒,挫敌锐气于城下。

待东线战事底定,再调集兵力,西向破敌不迟。”

他的策略清晰明确:东攻西守,先东后西。

这背后,既有关陇集团对传统势力范围(东北)的重视,也有不愿在遥远西域过度消耗国力的现实考量。

长孙无忌话音落下,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他的资历、权势与看似无懈可击的分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压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此策。

一位并非出身关陇核心圈的将领出列,声音洪亮:“陛下,太尉之言固然老成谋国,然末将以为,西线亦不可轻忽!

西域乃丝绸之路之咽喉,财赋所系,国威所彰。

沙钵罗可汗新立,内部诸部未完全归附(例如真珠叶护与之不睦),正是一举击破之良机。

若一味防守,任其坐大,恐将来尾大不掉,耗费更巨!

东线或可先遣一军,救援新罗,牵制高句丽,待西线大捷,再全力东向,亦不为迟!”

他的主张,代表了另一种战略思路:抓住西线敌人内部不稳的战机,东西并重,甚至可考虑先西后东。

双方意见僵持,殿内争论渐起,虽保持着臣子的礼节,但言辞间的交锋已颇为激烈。

有人支持长孙无忌,强调辽东的紧迫与先帝遗志;也有人附和后一位将领,担忧西域失控的长期后果。

李治端坐其上,倾听着双方的激辩,眉头微蹙。

他内心认同必须救援新罗、打击高句丽,这不仅关乎藩属国存亡,更是维护大唐颜面和他本人权威的关键。

但与此同时,他也被西线将领的分析所触动,西域的商路与战略地位确实极其重要,沙钵罗可汗初立,内部不稳,或许真是用兵的窗口期。

他尝试着提出自己的想法,声音带着一丝谨慎,却又想展现自己的主见:“诸卿所言,皆有道理。

东线必救,毋庸置疑。

然西线……沙钵罗可汗新立,内部未稳,若仅固守,是否坐失良机?可否……东西两线并重,于西线亦采取有限攻势,以求尽快稳定局势?”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的目光立刻扫了过来,虽依旧恭敬,但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用兵之道,贵在专一。

双线开战,乃危道也。

国库粮秣,兵员调配,皆难支撑两场大战。

若西线进取不利,东线又陷入僵局,则国家危矣!

还请陛下三思,当以稳妥为上。”

他再次强调了风险的不可控,实质上委婉而坚决地否定了李治“东西并重”

的设想。

李治感到一阵无力感袭来。

他知道长孙无忌的经验和威望,也明白其分析并非没有道理,但这种被引导、被设定好框架的感觉,让他胸中憋闷。

他仿佛能看到父皇当年乾纲独断、挥

最新小说: 星际最强大脑 芳草萋萋王鹦鹉 七零之娇恋 山阳李氏修仙录 玄学小祖宗在恋综不当对照组爆火 相伴一生又何妨 追求我的都排到法国了,你俩别插队 甄嬛传之安陵容苟到富贵闲人时 我一个精神病,吃鬼很正常吧 逍遥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