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炮顺着本源珠指引的方向往药道论道台走时,验药箱里的《药道论道集要》正随着步伐轻晃。
封面是用宣纸装裱的,上面用隶书题着“切磋琢磨”
四字,内页收录着历代药道辩论的精华:金元四大家关于“补法”
的争论、明清医家对“温病”
的探讨、近代对“中西医结合”
的思辨……每场论辩旁都标注着“论点依据”
“经典引用”
“实践验证”
,最珍贵的是夹在书中的“论道守则”
,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辩以明理,论以通经,疑以启思,证以实践,不诡辩以哗众,不曲解以邀名”
,字迹是民国药道泰斗手书,带着墨香的清冽感,此刻在论道台的茶香里泛着思辨的光。
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一套清代的辩论手札共鸣,札记里夹着当年论辩的签到簿,纸页上还留着茶渍与批注,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深褐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争吵声——那是“辩论网红”
的嘶吼。
两人刚穿过刻着“真理越辩越明”
的石拱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耳中嗡鸣:原本设有“论道席”
“典籍墙”
“实践区”
的论道台,如今搭起了八角形的“pk台”
,红方蓝方举着“中医无用”
“西医垃圾”
的标语互相谩骂,而角落里的“经典研读室”
(摆放着《本草》《伤寒》等典籍的地方)被改成了“粉丝应援区”
,墙上的“论道礼仪”
(“言需引经据典,反驳需有理有据”
)被换成了“打榜规则”
,室前的老茶桌(论辩双方煮茶论道的地方)堆着荧光棒和应援牌,桌缝里卡着张“流量计算公式”
,上面写着“争吵热度x转量=收益”
,旁边的“论道日志”
(记着“1956年,南北药师辩论‘附子用法’,引百例医案佐证”
)被奶茶泼得皱,纸页上还能看到“三日论辩,达成共识”
的字样。
“爷爷你看,他们把讲道理的地方变成骂架场了!”
小家伙指着最扎眼的“话题制造机”
,屏幕上滚动着“喝中药会中毒”
“西药都是安慰剂”
等极端言论,一个染着绿的“辩手”
拍着桌子喊:“家人们刷波666!
把‘中医亡国论’打在公屏上!”
论道台中央的“典籍引用区”
被改成了“金句输出区”
,辩手们拿着剧本念着“中药不如维生素”
“古人都是瞎治病”
,旁边的“案例展示板”
(贴着论辩涉及的医案记录)贴满了明星八卦,板下的垃圾桶里扔着被撕碎的《黄帝内经》,其中一页“阴阳平衡”
的论述被踩在脚下。
更刺眼的是台口的广告牌:“骂得越狠,看得越爽——真理不重要,流量是王道,吵架才能火出圈”
。
黄三炮走到被遗弃的论道主席台前,伸手抚摸桌面上的茶渍圈——那是百年间论辩者留下的痕迹,台侧石碑刻着“道光年间,十七省药师在此论‘瘟疫治法’,三月乃决,救万人命”
,字迹被香火熏得沉静。
他从验药箱取出些论道信物:一本1963年的辩论纪要(记着“关于‘活血化瘀’的37条论据,含2oo个临床案例”
)、一套论道工具(竹制书签、批注朱砂、引证索引卡,书签上写着“每论必引三经”
)、一幅“论道图”
(画着众医围坐探讨,案上典籍堆叠),往主席台上一摆:“这叫‘论道本心’,”
他翻开辩论纪要,“老祖宗论道,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求共识’,哪能靠胡喷瞎骂?”
说话间他已指着纪要里的医案:“你看这记录,每个观点都有病例支持,那些信口胡说的哪懂这严谨?”
论道台台主论伯戴着镶钻金链走来,手里拿着份“广告报价单”
,争吵类话题的冠名费是学术讨论的十倍。
他踹了踹旁边的《黄帝内经》:“黄师傅别抱着本破书装学究了,现在谁还听你引经据典?我这话题经济,能让论道台‘市值翻倍’,你看这广告商,比你守着张空桌子强百倍!”
他指了指电子屏上的“实时热度”
,“看见没?‘中药害人’的话题播放量破亿,够你办百场正经论辩,这才懂论道!”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极端言论剧本”
前一放。
老鳖对着剧本喷出股清水,纸上的“中药有毒”
字样立刻晕开,露出下面的“收某药企五十万”
的备注,某页“西药万能论”
的台词被水浸透后显出“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