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炮顺着本源珠指引的方向往药道惠民堂走时,验药箱里的《药道义诊要录》正随着步伐轻晃。
封面是用粗麻布装订的,上面用毛笔写着“医者仁心”
四字,内页记录着历代义诊的善举:光绪年间为瘟疫灾民施药的药方、民国时免费为劳工诊病的记录、建国后乡村赤脚医生的巡诊日记……每条记录旁都标注着“接诊人数”
“用药明细”
“患者反馈”
,最珍贵的是夹在书中的“惠民守则”
,上面用艾草汁写着“有求必应,分文不取,药到病除,心安为酬”
,字迹是由百余位义诊医师共同题写,笔画间透着慈悲,此刻在惠民堂的药香里泛着温暖的光。
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一枚铜制的“义诊令牌”
共鸣,令牌上刻着“为苍生医”
,边缘已被无数患者的手摩挲得亮,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淡绿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讨价还价声——那是患者与收费员争执的声音。
两人刚推开刻着“普济众生”
的木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心头沉:原本摆着数十张诊桌的大堂,如今隔出一个个“诊室”
,门口挂着“专家诊疗,单次8oo元”
的牌子,而角落里的“免费取药处”
(堆放平价药材的地方)被改成了“进口药专柜”
,货架上的“平价感冒药”
被换成了“天价进口靶向药”
(标价上万元),旁边的“义诊登记本”
(记着“王阿婆,咳嗽,开三服中药,不收钱”
)被扔在地上,上面还沾着药渣。
“爷爷你看,他们把救命的地方变成抢钱的窝了!”
小家伙指着最显眼的“惠民套餐价目表”
,上面写着“基础检查3oo元,专家会诊15oo元,抓药另算”
,一个穿病号服的老人攥着皱巴巴的零钱,在收费台前哭着说:“我就咳个嗽,咋要这么多钱?”
收费员翻着白眼:“现在啥不涨价?想治病就掏钱,没钱别来占地方!”
惠民堂中央的“便民煎药区”
(免费为患者熬药的地方)被改成了“收费代煎处”
,墙上的“煎药火候表”
被换成了“代煎收费标准”
,“每副药煎费2o元,加急另加5o元”
,旁边的老药锅(曾为无数患者熬药)倒扣在地上,锅底还粘着没刮净的中药渣。
更刺眼的是门口的电子屏:“惠民升级,服务高端——免费是噱头,好药不便宜,花钱买健康,值得!”
黄三炮走到被遗弃的义诊诊桌前,伸手抚摸桌面上的划痕——那是常年写处方、碾药材留下的痕迹,桌腿刻着“1952年,张医师在此坐诊,日均接诊5o人,分文未取”
,字迹被碘酒染得有些黑。
他从验药箱取出些义诊信物:一个搪瓷药箱(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
,里面装着常用的银针和药膏)、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扉页写着“走到哪里,医到哪里”
)、一沓泛黄的处方单(每张都标注着“免费”
),往诊桌上一摆:“这叫‘惠民本心’,”
他拿起处方单,上面的字迹工整,“老祖宗办惠民堂,是为了‘让穷人看得起病’,哪能把求医的人当摇钱树?”
说话间他已从药箱里取出些甘草、桔梗:“你看这几味药,治咳嗽效果好,成本才几毛钱,那些天价药哪有这良心?”
惠民堂老板惠伯穿着白大褂走来,手里拿着份“利润报表”
,上面显示“诊室收入占比85”
。
他敲了敲诊桌:“黄师傅别抱着堆破烂装好人了,现在谁还做亏本买卖?我这市场化运营,才能让惠民堂‘活下去’,你看这月利润,够你买十车平价药,这才是懂经营!”
他指了指电子屏上的“患者满意度”
(实为刷出来的好评),“看见没?有钱人都说好,你们这些穷酸懂什么叫‘优质医疗’?”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进口药专柜”
的药瓶前一放。
老鳖对着药瓶喷出股清水,瓶身上的“进口”
标签立刻脱落,露出下面的“国产仿制药”
字样,说明书上的“特效”
二字被水浸湿后变得模糊,“这是骗人的!”
小家伙举着摄像机绕场一周,镜头里拍到护士往平价药盒里装高价药,“爷爷说真惠民得给真药、收低价,像这样——”
他拿起黄三炮的《赤脚医生手册》,展示着“土法治疗扭伤”
等省钱方法,引来几个患者的点头。
新出现的老医师诊伯背着个旧药箱走来,药箱里装着他的义诊工具:一套银针(针身光亮,用了三十年)、一沓自制的膏药(贴着“免费试用”
的字条)、一本《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