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在浓雾中如同被浸白的棉絮,甲板上的防压缸已用红漆编号,从“寒1”
到“热5”
依次排列,缸体表面凝结的水珠顺着编号的凹槽流淌,在舱底汇成细密的水网,恰似海图上交织的航线。
宝儿将咸淡水莲的果仁样本放在特制的铜盘里,盘底刻着不同盐度的刻度,果仁在“半咸”
刻度处停止膨胀,这种精准的适应力让她在海图边缘批注:“咸淡临界值:海水占比三成”
,字迹被雾气浸得蓝,却比任何标记都清晰。
“夫人,雾里有光!”
哈桑举着浸透桐油的火把大喊,火光在雾中只能照亮三尺范围,却现无数细小的光点在周围闪烁,“这些光比珊瑚泻湖的荧光弱,贴在船帆上像撒了一把碎星,摸上去凉丝丝的!”
他说得没错,船帆表面附着着层薄薄的苔藓,绿色的叶片上布满晶状颗粒,能吸收雾气中的微光并反射,形成天然的光层,用手触摸,叶片会因温度变化微微收缩,光点随之变暗,仿佛在与船员互动。
老舵手用竹竿敲打船舷,回声在雾中传播得格外远,却听不到预期的礁石回响:“是平流雾带!”
他粗糙的手指戳着海图上“河口冲积扇”
西北的空白区,“这种雾是海面和空气‘冻’在一起形成的,无风无浪,能连缠三日,雾里的温度比泥炭沼泽还邪门,寅时冻成冰,巳时化成水,船板能一日三变,从冰壳变成湿毡再变成干板。”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测深绳的麻绳在半个时辰内经历了从僵硬到柔软的变化,绳头的铅锤上凝结的冰碴融化后,竟挂着几缕绿色的水草,散着淡淡的腥味。
众人在雾中艰难航行,只能依靠声音和触觉判断方位。
船桨划动时,能听到“咚咚”
的水声在前方某处反射回来,说明百米外有暗礁;偶尔有海鸟撞在桅杆上,扑腾的翅膀声能指示气流方向;最神奇的是,那些附着在船帆上的苔藓,会在靠近淡水区时变成鲜绿色,靠近咸水区时转为深褐,如同天然的盐度指示器,船员们渐渐学会根据苔藓颜色调整航向,比罗盘在雾中更可靠。
正午的雾气稍稍变薄,露出周围模糊的轮廓。
船队正航行在一片平缓的海域,水下的地形起伏不大,测深绳显示水深始终维持在五丈左右,这在变化多端的归航路线中极为罕见。
水面漂浮着大量的枯枝败叶,仔细观察会现其中夹杂着奇特的种子,外壳呈三棱形,能像小锚一样抓住漂浮物,随着洋流移动,外壳上的纹路如同刻度,记录着在雾中漂流的天数。
“看那些漂浮的木头上!”
曾在太湖边生活的船员突然喊道,他指着一块巨大的浮木,树干上缠绕着茂密的藤本植物,叶片呈心脏形,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叶面能凝结雾气成水滴,汇聚在叶尖滴落,如同天然的漏斗,“是雾滴藤!”
船员的声音带着惊喜,“俺们那儿的雾岛上有这种藤,能靠雾气活,根须缠在树上能吸干半船的潮气,船上要是多挂几丛,陶瓮里的种子就不容易霉了!”
他说得没错,摘下一片叶子,能看到叶面覆盖着细密的绒毛,这些绒毛能吸附雾气中的水汽,再通过叶脉输送到根部,藤本植物借此在缺乏淡水的雾海中生存。
更奇特的是,其种子的三棱形外壳能感知雾中光线的变化,在雾将散时自动开裂,释放出细小的种子,借助即将到来的风力传播,这种“等待时机”
的特性,让它们能在变幻莫测的雾海中延续后代。
宝儿让人记录雾滴藤的特性:“叶呈心形,绒毛吸雾,藤茎含水,可作临时水源,种子能指示雾散时机”
,并将其与咸淡水莲对比,在海图上用淡蓝色圆点标记,批注:“雾生植物,辅助导航”
。
她让人采集一些藤茎,用石臼捣烂后挤出汁液,现水质清澈,略带甜味,虽不及淡水甘甜,却能在紧急时解渴,船员们纷纷用陶罐收集,与携带的淡水形成互补。
午后的雾气中突然出现异常的震动,不是来自水下暗礁,而是空气中某种低沉的轰鸣。
老舵手突然跪倒在地,将耳朵贴在船板上:“是潮音!”
他的声音带着激动,“雾里传声远,这是大型海湾的‘回声’,说明西北方百里内有陆地,那是海浪撞在岸上的声音被雾弹回来的!”
他指挥船员竖起长杆,杆顶绑着雾滴藤的种子,三棱形的外壳在气流中旋转,转越快说明离陆地越近——这是他祖传的“雾中测距法”
,比任何仪器都实用。
随着轰鸣声越来越清晰,雾滴藤的叶片颜色逐渐变浅,从深绿转为黄绿,这是雾中湿度降低的信号。
船员们在桅杆上点燃更多的火把,火光在雾中形成长长的光带,如同向陆地延伸的桥梁。
突然,了望手大喊起来,声音穿透雾层:“看到树影了!
是针叶林的尖顶!”
众人望去,只见西北方向的雾气中,露出无数墨绿色的尖顶,如同漂浮在雾中的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