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如愿
本特辑为虚构创作,致敬抗战精神,历史细节经艺术加工!
——
九月初的北京依旧燥热,黎知许从横店的拍摄基地飞回首都时,只带了一件短袖。飞机落地时已是傍晚,夕阳将停机坪染成金红色,他望着舷窗外这片熟悉的土地,忽然想起小时候祖父带他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情景。
“黎先生,车已经准备好了。”空乘人员轻声提醒。
黎知许点点头,戴上墨镜和口罩。即使已经习惯了被人群簇拥,他依然会在非工作场合尽量保持低调。手机震动起来,他看了一眼,是那个只有三个人的小群。
宋宴倾:【两位少爷,明天什么安排?我哥刚从部队回来,说要带咱们去个地方】
晏亦川:【我明天上午有个案子结案陈词,下午之后都有空】
黎知许唇角微扬,打字回复:【我刚下飞机,明天全天听各位安排】
走出航站楼,工作室的商务车已等候多时。经纪人程白白笑着递给他一沓行程表:“明天晚上有个公益晚会,主题和传承红色精神有关,想请你唱首和传承有关的歌,团队看了流程,和你最近关注的事特别搭。”
“行。”
黎知许心不在焉点点头,目光却仍停留在手机屏幕上。宋宴倾又发了一条消息:
【我哥神神秘秘的,不说去哪,非要咱们穿正式点,不知道搞什么名堂】
晏亦川:【宋禾哥什么时候学会卖关子了?】
黎知许看着手机笑了笑,摇下车窗,让傍晚的风吹进来。
明天是祖父总念叨的特别日子,整座城市像被按下了回忆的开关,连空气里都飘着厚重的、需要静静聆听的气息。对他而言,这个日子是刻在骨血里的——家族相册里那些泛黄的照片、祖父书房里那些带着战火痕迹的旧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第二天上午,黎知许去了工作室,为晚上的演出做准备。下午一点整,宋宴倾的跑车准时停在工作室楼下。
“大明星,准备好了吗?”宋宴倾摇下车窗,他难得地穿了一身熨帖的西装,连头发都精心打理过,一丝不苟。
黎知许拉开车门坐上副驾驶,系好安全带,打量着他这一身行头:“哟,宋少今天人模人样的。”
宋宴倾撇嘴:“我哥要求的,连领带都是他挑的,说是要庄重点。”
“亲自挑领带?那看来是特别重要的场合了,走吧,迟到就不好了。”
“嗯,走。”宋宴倾点点头,启动跑车,一脚油门飞了出去。
车一路驶向城西,最终停在了一处不太起眼的建筑前。晏亦川已经等在那儿,同样一身笔挺的西装。
“这什么地方?”黎知许下车后问道,他注意到建筑门口有军人站岗,但却没有明显的标识。
晏亦川推了推眼镜:“抗战纪念馆的一个特别展区,不对外公开,只接待特定参观者。”
这时,一个身着陆军军装的高大男子从里面走出来。宋禾比宋宴倾年长两岁,但军旅生涯赋予他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气质,肩上的少校军衔徽章在阳光下闪着光。
“都到了?”宋禾笑着走上前,先拍了拍弟弟的肩膀,然后转身跟黎知许和晏亦川握手,“今天这个展览很特别,很有意义,我想你们应该来看看。”
过安检的时候,黎知许注意到了宋禾出示的证件和普通人不太一样。展馆里很安静,参观的人不多,但都衣着正式,神情庄重。
展览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以时间顺序展示了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与其他抗战展览不同,这里聚焦于当时社会各界对抗战的支持与贡献。
“很多资料最近才解密,”宋禾低声解释道,“包括一些民间团体和组织为抗战提供的支持。”
黎知许在一组展柜前停下脚步。里面展示的是几封泛黄的信件和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三位年轻人站在一堆物资前,背后的横幅上写着“海外华侨抗战后援会”。他屏住了呼吸,因为他在照片中认出了一张熟悉的面孔。
“这是…...”他轻声说。
宋禾站到他身旁:“没错,那是你的曾祖父黎绍钧先生。旁边的是我和宴倾的曾祖父宋凛先生,还有亦川的曾祖父晏云深先生。”
三人震惊地交换了眼神,随即俯身仔细观看展品。文字说明记录着三位实业家如何在战争期间组织海外华侨捐款捐物,如何冒险将医疗设备、通讯器材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运回国内,支持抗战。
“我从没听爷爷详细说过这些,”晏亦川轻声说,“只知道曾祖父那代人在战争期间做了很多事。”
宋禾指向另一组照片:“这是1943年,他们三人冒险回国,亲自到前线慰问将士。这张照片是在太行山区拍的。”
照片上,三位衣着体面的先生站在简陋的土房前,与几位八路军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