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没有这些经历,想必也成就不了一个诗圣。”
颜季明道:“可我总还是希望他能过的好一些的,他至纯至善,心怀家国天下,不该落的一身的病痛。”
【也幸好这时候的吐蕃战乱逐渐不再激烈,杜甫的弟弟杜观得以联系上杜甫,于是多番写信邀请杜甫回家。杜甫的弟弟想让杜甫来回家养病,至少在人生之后的岁月里,能过的舒服一些。】
【接到家书的杜甫想到了很多,他想起了年少之时跟弟弟的嬉笑玩乐的时光,想起了家中的亭亭如盖的大树。人至年老,大多都会怀念家人间的温情。】
【在外地辗转多年而只能感受到寒冷的杜甫,在此时】
【杜甫思乡之心也非常迫切,他在公元768年的正月出发,下了江陵后又去了湖南。杜甫这一生都没攒下什么积蓄,这也让他这一路的反乡之程过的非常艰难。】
【路上登高远眺,杜甫一时间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高》。】
滚滚江水奔涌着,疾驰着,山上萧萧落叶被狂风打下,拍进江水中,被卷进不见底的江水之中。
哀转久绝的高风长啸,成群飞鸟迎风回旋。
白色的鸟这是片景的唯一颜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能读懂诗的官员几乎落泪。
如是给他们笔,让他们写出这样的诗句,就是再让他们多活百年都是不能的。
这景中就带着无尽的悲哀。
无边无尽的孤寂袭上众人心头。
“这诗的后一半究竟是什么?”
张九龄往前走了两步,这诗实在是千古难得的佳作,仅是上半部分的描景就已经到了让所有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音律感节奏感,杜甫把诗对仗地严丝合缝。
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写不来的诗句。
“果真是诗圣!我生平倒从未见过这样高度的诗作!”
“他对音律的把控实在是到了圆通之境啊。”
“七律之冠,这一定是七律之冠!”
“他是圣人,所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可他也是诗人,能写出这首诗的诗人,除了杜甫,别无他人!”
“杜甫之后,再无诗圣,这诗圣之名一定是杜甫的。”
所有人都在期待,期待这首绝世佳作的下半部分。
【作者有话要说】
啊总有事情跑来打乱我的八爪鱼码字计划TvT,明天可能更不了很多,但是有基本的六千,明天是杜甫的终结篇,之后就是李白了。
第131章千年后,人人皆读杜甫
【杜甫沉浮人世间五十几年,没有一身的功名利禄,更没有等身的荣耀,他拥有的只是一身的病痛,和满腹的忧愁。】
【大家之所以认为杜甫从来没有年轻过也大多是因为如此,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实在是深入人心。】
【我们所有人都会背这首诗,我们读杜甫的沉郁顿挫,读杜甫的满腹哀愁,所以那个满头白发,穷困潦倒的老人就伴随着这首诗,存放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天幕上的老人佝偻着身子,一头白发,一身狼狈。
众人都知道,这时候的他病痛缠身。抬不起的胳膊,已经聋了的左耳,最后都只简单化为了他诗句中寥寥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而他这一生经历的苦也只用了“艰难苦恨繁霜鬓”草草盖过。
“可惜啊,杜甫老了……”
“这样的诗圣,如何会困顿一生呢?”
“这颠沛流离一路走来,太苦了。”
百官皆为杜甫惋惜,叹息他的年轻,叹息他一身病痛,叹息他忙碌一声却依旧无为。
杜甫看着天幕里的自己,心中只觉得空落落的。
“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来五十多岁后的自己已经是借酒浇愁了吗?
天幕里的自己已经五十几岁了,那岂不是这一生都没什么作为。
想着自己始终坚持的理想,杜甫只觉得有些荒唐可笑。
或许真的如天幕所说的那样,文人大多是理想的,而这样的理想主义跟现实的残酷是相悖的。
他就是一个没什么用的文人罢了,只会写些酸儒诗文。
酒馆里的杜甫低眉搭眼,整个人像是凭空都缩小了一圈,显得可怜极了。
而就在这时,天幕上那滚滚东流去的江水消失了。
高台不见了,站在台上的老人身形逐渐挺拔,他脸上的皱纹在消失,花白的头发重回乌青之色。
面前满怀忧思的老人变成了青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