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合作........
那这盘棋,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从一枚可能被踢出局的棋子,瞬间变成了可以对弈的棋手。
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朱棣,从来都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是时候让那些人看看他的手段了。这京城,也该变变天了!
争储之事在殿试的国本之争后就几乎已经抬到了明面上,几乎就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如今京城之中,无人不在议论此事。
茶楼酒肆,私下里都在猜测谁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这已是一场公开的较量。
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布局,等待着最佳的出手时机。
而他,也要在这盘棋中落子了。
朱允炆和朱允熥之争,大明皇储之争。
这不仅是两个皇孙的竞争,更是两股势力的较量。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聪明人都在审时度势,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他朱棣,也要找个好位置。
朱允炆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文官集团,而朱允熥背后站着的是蓝玉和淮西一脉。
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谁都看得出,老爷子还在犹豫。这犹豫,就是机会。
一个可以让他朱棣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抓住!
这已经是朝中人尽皆知的事情。
每日早朝,都能感受到这两派人马之间的暗流涌动。
表面上一团和气,底下却是刀光剑影。
只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而这平衡,正是他可以利用的关键。
只要轻轻一推,局势就会发生变化。而他,就是要做那个推手!
倘若自己能够和朱允炆合作,那就等于获得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支持........
这个诱惑,实在太大。大到足以让他冒险一试。
文官集团掌握着舆论、士林清议,这些都是办学宫不可或缺的资源。
有了他们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亏。这步棋,走得妙!
这开设学宫,要是什么?
朱棣在心中细细盘算。
不仅仅是银子,那只是第一步。
有了文官的支持,银子或许反而不是最难的问题。
那些清流文人的名声和门生故旧,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这些资源,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有了这些,何愁大事不成?
是老师,是名望高的鸿儒,文人!而这些,不正是文官集团最擅长的吗?
他们掌握着天下清议,把控着学问的诠释权。翰林院、国子监,多少饱学鸿儒都与他们关系匪浅。
这些人脉资源,正是他朱棣最欠缺的。
若能借来一用,何愁大事不成?这一步,走得对!
朱棣的眼中精芒越来越亮........这个计划,似乎比想象中还要可行。
一条清晰的破局之路已然在脑海中成型。
以文制文,借力打力,或可一战!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朱煐措手不及的模样。
想到那个场面,他就忍不住想要大笑三声。这口恶气,总算是能出了!
........
很快,朱棣的心腹就将礼物都给朱棣准备好了。
准备都是些珍奇古玩,既不失体面,也不会太过招摇。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符合他藩王身份,也显出了对东宫的尊重。
这份礼,既要表达诚意,又不能显得像是在巴结。
其中的尺度,需要精心把握。
好在这些事,他向来都很在行。
朱棣拿着见面礼当即前往东宫。
既然决定要合作,那就要拿出诚意来。姿态要做足。
初次登门,礼数不可废。
这是他作为叔叔和潜在合作者的基本修养。
在这些细节上,他向来都很注意。礼多人不怪,这个道理他懂。
既然决定要和朱煐一方打擂台,让他们知晓知晓自己也不是好欺负的,那朱棣办事就不会磨蹭。
他一向雷厉风行,说做就做。
拖延,是战场和朝堂上的大忌。
战机稍纵即逝。
既然看准了,就要果断出手。
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也是他能有今日地位的重要原因。
........
朱棣入宫的时候已然临近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