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喜欢‘校对’吗?”李承乾撇了撇嘴,“那就让他们审个够,校个够。”
“殿下,您的意思是?”杜如晦没听明白。
“本宫的意思是,”李承乾不耐烦地解释道,“把书分开。”
他伸出两根手指。
“第一类,叫‘钦定正典’。就是那些圣人经典,经史子集的核心部分。这一类书,就交给监察司去慢慢审,他们爱审一百年就审一百年。印出来之后,书的扉页上要用最大的字印上‘书籍印行监察司某某某监制’,彰显他们的功劳和权威。”
房玄龄眉头一皱,这不还是任由他们拖延吗?
“第二类,”李承乾的嘴角勾起一抹坏笑,“叫‘百家文库’。除了那些‘钦定正典’,剩下的,什么诸子百家,农田水利,医卜星象,诗词歌赋,乃至……菜谱游记,通通归到这一类。”
“这一类的书,监察司……没有最终审核权。”
“什么?”房玄龄和杜如晦大吃一惊。
“本宫给他们‘初审权’。”李承乾悠悠说道,“监察司可以提出修改意见。但一部书稿,最终能不能印,怎么印,不由他们说了算。”
“那由谁说了算?”
“由市场说了算,不,是由……天下学子说了算。”李承乾差点说漏嘴,赶紧改口。
他放下鱼竿,用一根树枝在湿润的泥地上画了起来。
“咱们搞一个‘新书评议会’。弘文馆,国子监,还有民间那些有名望的学者,都可以参加。一部‘百家文库’的书稿,在监察司初审之后,就拿到评议会上公开讨论。”
“支持的人,写文章支持。反对的人,写文章反对。大家的文章,都用活字印刷印出来,贴在长安城的公告栏上,让全城的读书人都看到,都来评判。”
“一部书,如果支持的人多,骂的人少,那就证明它是好书,立刻付印,大量发行!监察司就算反对,也无效。”
“如果一部书,争议很大,吵得不可开交,那就更好办了。”李承乾笑得像只偷了鸡的狐狸,“把支持和反对的文章,全都附在书的后面,一起印出来!书名叫《某某书及其争议考辩》,让买书的人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到底谁对谁错。”
房玄龄和杜如晦呆呆地看着地上的图画,听着李承乾的描述,脑子里仿佛有惊雷炸响。
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了活力和竞争的学术生态!
太子殿下的这一招,何止是釜底抽薪,这简直是移山填海!
首先,他把“钦定正典”这个最烫手,也最光荣的山芋,扔给了监察司,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和掌控欲,让他们有事可做,无话可说。
然后,他用一个“百家文库”和“新书评议会”的制度,直接绕开了监察司的壁垒,为绝大多数知识的传播,打开了一扇大门!
这还不是最妙的。
最妙的是,这个制度,引入了“竞争”和“公开”!
它逼着监察司不能再暗箱操作,他们的每一个审核意见,都会被放到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所有学者的审视和挑战。如果他们的意见没有道理,只会被人耻笑。
它还激发了所有学者的热情!自己的观点可以被印成铅字,流传天下,这是何等的荣耀?为了这份荣耀,他们会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百家争鸣……殿下这是要重现先秦之时,百家争鸣的盛况啊!”房玄龄的声音都在发抖。
“不止!”杜如晦补充道,他的眼神里闪烁着精光,“殿下此法,名义上是评议书籍,实则是在评议‘人’!一个学者,他的学问高低,他的见识深浅,通过这场大辩论,将一目了然!这……这是在为朝廷,建立一个不经科举的,动态的‘人才库’啊!”
李承乾听着他们的脑补,眼角直抽抽。
我没想那么远。
我就是想看他们吵架。
最好是吵得天翻地覆,打得头破血流,这样就没人有空来烦我钓鱼了。
“嗯,你们明白就好。”李承乾敷衍地点点头,重新拿起鱼竿,“就这么办吧,具体的章程,你们两位相公去拟。别来问我,我还要……研究一下这条鱼的心理活动。”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着李承乾的背影,深深一拜。
在他们眼中,那哪里是一个惫懒的渔夫,那分明是一位身处尘世,心怀天下的圣人,正以天地为棋盘,众生为棋子,信手落下一子,便搅动了整个时代的风云。
他们带着无尽的崇敬和激动,匆匆离去,准备将这个足以改变大唐思想界格局的“鲶鱼效应”,付诸实施。
李承乾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下,应该能清净个一年半载了吧?
他美滋滋地想着,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刚刚亲手点燃的,是一个比活字印刷术本身,更加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