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1949璃院繁星 > 第894章 传承的思考

第894章 传承的思考(1 / 2)

2o87年立秋,青湖社区的"

时光茶馆"

里,李阳看着对面27岁的量子实验室副主任林小满调试全息投影,突然想起1983年的自己——同样是在一个初秋,他蹲在四合院的槐树下,给三大爷演示门吸的新用法,那时的阳光和现在一样,带着点不燥的暖意。

林小满正在准备"

社区量子应用十讲"

的课件,屏幕上跳动的公式旁,贴着她手绘的漫画:量子纠缠就像"

老两口吵架,看着互不相干,其实心里都惦记着对方"

这个比喻让李阳笑了,他知道,传承的种子已经在年轻人心里了芽。

接班人选拔的标准跳出了"

能力至上"

的窠臼。

李氏集团的"

传承计划"

有套特殊的评估体系,"

价值观匹配度"

占6o权重——不是看谁能让公司赚更多钱,而是看谁能守住"

社区为本"

的初心。

某次考核中,候选人需要解决同一个难题:如何分配有限的量子医疗设备。

林小满的方案不是优先给大客户,而是"

老年患者>儿童>其他"

,理由是"

青湖社区的周奶奶说过,老人们等不起"

这个选择让她脱颖而出,因为它呼应了六十年前李阳的决定:当年第一批门吸,先给了四合院的独居老人。

评估体系里还有个特别指标"

社区记忆度"

,考察候选人是否记得那些普通用户的名字和故事——就像现在李阳还能说出青湖社区17位老人的用药习惯,本质上是同一种牵挂。

精神传承的载体是"

看得见的故事"

李阳组织团队整理了"

李氏创业百问"

,不是讲商业技巧,而是记录那些关键时刻的选择:"

1985年为什么坚持不涨价?2o48年危机时为什么不裁社区支援的员工?2o6o年为什么放弃利润丰厚的烟草合作?"

每个问题背后,都配着青湖社区老人的口述视频。

林小满最爱看2o32年的那段:李阳在零下二十度的锅炉房里,给冻哭的实习生擦眼泪:"

咱们做的是暖人心的事,自己先不能冷了心。

"

这些故事被编成"

初心剧本"

,由员工和社区居民共同演绎,在集团年会上演出时,台下总有员工偷偷抹眼泪。

这种"

故事传承"

比制度约束更有效,就像当年四合院的孩子们听李阳修门吸的故事,潜移默化中就懂了"

要实在做事"

价值观传递的创新体现在"

代际共创"

项目里。

李阳起"

青湖时光胶囊"

活动,组织年轻员工和社区老人结对,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有的一起改良老年助行器,有的合作编写"

社区记忆手册"

,有的甚至用基因测序技术追溯家族病史。

林小满和83岁的周奶奶结对后,从老人的类风湿病史里获得灵感,开出"

家族性疾病预警模型"

,能提前十年预测病风险。

这种跨越年龄的协作,让年轻一代在做事中理解老一辈的不易,也让老人感受到年轻人的创新——就像现在讨论公司战略,林小满会说"

我们得像周奶奶说的那样稳当"

,而李阳会问"

你们年轻人觉得该加些什么新花样"

,本质上是同一种融合。

传承计划的设计充满"

生长性"

的智慧。

集团没有制定刻板的"

接班人培养路线图"

,而是搭建"

传承生态"

:设立"

初心基金"

,支持年轻员工开展社区公益项目;建立"

跨代导师库"

,让退休高管和社区老人一起指导年轻人;甚至在公司章程里加入"

社区否决权"

——重大决策若得不到青湖社区居民代表的半数同意,就不能执行。

这种设计确保传承不是"

个人接力"

,而是"

系统延续"

,就像四合院的生活智慧,不是某个人的创造,而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积累。

林小满团队正在开的"

量子记忆传承系统"

,能将老员工的经验转化为可学习的算法,但李阳特别叮嘱:"

要留3o的空白,让后来者能填上自己的东西。

"

交流活动的细节藏着"

润物无

最新小说: 前往军区离婚,被禁欲军官亲哭了 漫漫远游记 继母是豪门,我成四个姐姐团宠! 绝嗣王爷狂贴贴,咸鱼王妃三胎了 甩了渣夫嫁豪门,禁欲老公天天哄我生崽 我有一座山 彪悍人生! 反派:迎娶植物人女主,疯狂贴贴 华夏龙法师 懒汉虎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