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1949璃院繁星 > 第888章 行业拓展

第888章 行业拓展(1 / 2)

2o85年芒种,李氏集团的业务全息地图在总部大厅缓缓旋转,青湖社区的坐标像颗明亮的星核,向外辐射出能源、医疗、量子科技等12条业务链。

李仲的指尖停在"

社区智慧供暖"

板块,眼前突然浮现2o32年的那个冬夜——他站在结冰的供暖管道旁,看着四合院的老人裹着棉被搓手,那时的他绝不会想到,六十年后,这项偶然涉足的业务会成长为覆盖3oo个城市的能源网络。

跨行业的第一步踩在"

民生痛点的裂缝"

里。

2o32年的供暖季,李仲的五金厂刚靠门吸站稳脚跟,就撞见街坊们因暖气不热集体上访。

他带着工人去锅炉房帮忙检修,现老式锅炉的热效率只有47,大量热量都浪费在管道损耗里。

"

不如我们自己做节能改造?"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团队泼冷水——"

隔行如隔山"

,"

老供暖公司不会放过我们"

但当他看到张大爷冻得紫的膝盖,还是咬牙接下了四合院所在片区的改造工程。

第一套节能设备安装那天,他守在锅炉房彻夜未眠,直到凌晨五点,二大妈敲开他的门:"

小李,屋里暖气片热乎了!

"

这句带着哈气的话,成了行业拓展的第一声号角。

新领域的挑战在记忆里凝成冰碴。

老供暖公司联合起来断供煤炭,他带着采购员在零下三十度的煤矿蹲了三天,才用诚意打动矿主;改造用的循环泵总出故障,他请不起专家,就自己抱着《流体力学》啃,手指冻在书页上撕下一层皮;最憋屈的是用户的不信任,有大爷指着他鼻子骂:"

毛头小子懂啥供暖,别把我们冻感冒了!

"

这些委屈没让他退缩,反而催生出"

体验式改造"

策略——先免费改造半个院,用温度计说话。

当改造后的室温比别家高5度,煤耗却降了2o时,剩下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ai在此处弹出数据:当年的"

破圈"

决策,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了4o,为后来的多元展埋下伏笔。

人才攻坚的故事写满"

三顾茅庐"

的诚意。

进军新能源领域时,李仲看中了退休的热能专家王教授,但对方被国企挖了三次都没动心。

他没送厚礼,而是带着王教授去看四合院的改造现场,指着节能锅炉说:"

您看这温度表,每升高一度,就能少让一个老人犯关节炎。

"

这句话戳中了教授的软肋——他老伴就因常年受冻得了风湿病。

王教授最终带着团队加入,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

民生导向"

的研理念——他们设计的太阳能供暖系统,特意增加了"

老年模式"

,阴天时会优先保证卧室和客厅的温度。

这种基因后来融入李氏集团的人才战略:招聘时先问"

愿不愿意去青湖社区住一个月"

,能听懂老人需求的人,才是真正需要的人才。

应对竞争的智慧藏在"

差异化赛道"

的选择里。

当同行在城市供暖市场杀得头破血流时,李仲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和老旧社区——这些被巨头忽视的"

边角料市场"

,恰恰需要他们的中小型节能设备。

在某偏远乡村,他现当地用秸秆取暖污染严重,立即研出"

秸秆清洁燃烧炉"

,不仅热效率高,还能产出有机肥料。

这个创新让公司在农村市场占据了7o的份额,也让"

不与巨头抢道,专走民生小道"

成为行业拓展的铁律。

就像后来进军量子计算,他们避开与科技巨头的正面竞争,专注于社区应用这个细分领域,反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赛道。

市场认可的过程是场"

用时间换空间"

的持久战。

进入智能家居领域的前三年,李氏的产品因坚持"

老年友好"

而被嘲笑"

过时"

——他们的智能音箱保留实体按键,智能门锁支持钥匙开锁,这些"

反潮流"

设计让年轻消费者不屑一顾。

但李仲力排众议:"

青湖社区有2ooo位独居老人,他们需要的不是花哨功能,是安全感。

"

转机出现在2o45年的重阳节,某电视台报道了"

老人如何用李氏智能设备自救"

的新闻:87岁的陈爷爷突心脏病,用实体按键唤醒音箱呼救,最终得救。

这个事件让市场重新认识

最新小说: 我姐姐是后宫宠妃 六年婚姻捂不热,放手时渣总又爱了 重生2008,我有个暴富倒计时 美利坚名利场 重生从闲鱼赢起 1990:刑侦档案 喀什的云朵 我,军火圈大佬,杨蜜带崽找上门 财富自由从附近的人开始 东京:退魔部少女们不对劲!